安邦保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读红楼梦我的乱语 [复制链接]

1#
土方治疗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20/5945948.html

笔名光影,本名程光莹,山东省单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单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单县作家协会会员,单县*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

真事隐去假语村言

——读《红楼梦》我的乱语之一

文/光影

《红楼梦》第一回就说“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所以有“甄士隐”之谓。

然而,所历无所寄,只得由梦幻托出,用“假语村言”道来,故有“贾雨村”之称。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拙劣地套用一下:“虚作实时实亦虚,是为非处非即是。”

《红楼梦》中所记人物,所述事件,是真还是假,是有还是无,是虚还是实,是是还是非?你说呢。

先说这贾宝玉,他从何而来?他的娘,王夫人所生呗。不假,但这就把他简单化了。他是赤霞宫神瑛侍者下凡而来,又有一块缩成扇坠一般、可佩可拿、鲜活莹洁的石头投胎。贾宝玉是衔玉而生。这块石头就是他所衔的玉,玉即石头,也算是贾宝玉的化身。石头,神瑛侍者,贾宝玉,三者有别,又三位一体。

你道这石头是哪儿来?它的来历吓死人,原来是女娲氏补天时所炼之石。这石堪称巨石,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当时女娲共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这样的石头,补天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这一块未用。

你道是这块石头“无才补天”吗?不是。只是它失去了补天的机会。

你道是贾宝玉无“安邦治国”之才吗?当然也不是。只是他失去了“安邦治国”的机会,因而才“堕落”在“昌明隆盛之帮、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历尽人世间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何为好的去处?亦真亦幻,亦是亦非。

后文,贾*曾多次逼贾宝玉读书,希望他成为“经世之才”。然而,贾宝玉却一心要做“风流孽*”,痴迷风花雪月,流连胭脂粉黛。前面说他失去了“安邦治国”的机会,其实也是他的意愿,他的主观选择。那么,何为好的立身之地、处世之所?孰实孰虚,孰是孰非?

大概是存在即合理、现实即逻辑吧。然而,没有走过的那条路却隔着一层纱,于是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所以,虚幻即美好,距离即真理。

等到灵*游离于肉体之外时,最价值的美或者说最美的价值就应运而生了。这便是最完美的虚与实的关系。

贾宝玉与那块石头,就是肉体与灵*的形象化,就是虚和实的完美化。所以,贾宝玉的人物形象也就成了经典中的精品。

在波澜壮阔的中华文学长河中,这种精品不只唯独“贾宝玉”这一形象,光彩夺目的珠宝就如长河中的浪花,数也数不尽。

屈原的《离骚》,不就是“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孕育出来的精品吗?苏轼的《赤壁赋》不是他趟着“乌台诗案”的血痕,托着赤壁古战场的梦,在“主”与“客”的“拼杀”中,*斧神工般地“劈”出来的精品吗?

曹雪芹在“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艰难困苦中,将灵*放飞在“满纸荒唐言”中,才有了精品《红楼梦》的问世。

你道是谁将这石头携入红尘?是“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石头本来就是虚幻,再加上“渺渺”“茫茫”这一僧一道,虚幻中的虚幻,就更将人物植于美不胜收、美妙绝伦、妙不可言之中。

这种美不胜收、美妙绝伦、妙不可言的幻体游离在悲欢离合、风花雪月、“酒肉臭”与“冻死骨”的现实中,“于无声处听惊雷”,骇世之作便横空而出。

不朽的作品与典型人物横空出世,其诱因还在于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话题又回到了贾宝玉本是“经世之才”却一生沦为“纨袴与膏梁”上来。难道曹雪芹不认为自己本应是“经世之才”却半生“穷困潦倒”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不认为自己是无上高洁的贤士良臣、有“安邦定国”之才吗?而残酷的是他不得不面对流放以至投江的现实;李白还算好些,他本打算为朝廷一展雄才的,不久却被李隆基“赐金还乡”;苏轼也是壮志在胸,却落得个贬官*州。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在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之所以没有骇世之举、惊世之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个人的修养不够厚实,再就是这种反差还不够巨大。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种反差在量上不断积累,在个人修养的底色之上达到了足够的量,从而发生质变,于是才锻造出经典与精品。

说得更直白些,这是虚与实、幻与真交融的结果,是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较量的结果。

再说那林黛玉。她从何而来,当然是贾宝玉的姑母,贾敏所生,此为实;可又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后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唤作绛珠仙子,此为虚;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才使之久延岁月、得以幻化,为酬报灌溉之德,才下凡将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黛玉为宝玉将一生的眼泪流尽,最终油尽灯灭,此为虚中有实。

实从虚中生,虚由实中来,虚虚实实,亦真亦幻,真真假假,善恶相生,这才是百味,这才是至情。林黛玉从踏进贾府的那日起,她的梦就开始了。她的梦因贾宝玉而生,也因贾宝玉而终。有了缘,才有了怨;有了怨,才生了情;有了情,才结了愁;因愁生恨,恩怨情仇,才催生出流不尽的泪。是流不尽的泪虚化了黛玉的梦。等再回到幻境,遂坐实为真身。所以虚是实地依托,实又反过来做了虚的靠山。

贾宝玉所衔之玉,乃是经女娲氏锻炼之后的作补天之用的巨石,通灵性,能大能小,和《西游记》孙悟空的石猴之身,及能变幻之本领,有相承之脉。《西游记》是神话故事,以虚为主,可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何尝不是人生求索路途上的坎坷挫折的真实写照?以虚写实,假中生真。而《红楼梦》是人间故事,以实为主,可贾府的兴衰,及人物的聚散,何尝不是作者曹雪芹一腔痴情的虚化?以实写虚,真中生幻。

这补天之石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之后,又复回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所经历的故事,已刻在这块未能补天的石头上,故事被空空道人抄录,后又由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里,作者以这种虚幻托出“一把辛酸泪”的真实。曹家在曹寅、曹顒相继于任上去世后,康熙、雍正皇帝要求继任的曹弥补亏空。后又以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将曹革职下狱,次年正月元宵节前曹家被抄。从此家道一蹶不振,日渐衰微,只得变卖田产偿还所欠银两,其间又有家奴趁此弄*,更有贼寇入室盗窃,终至沦落到门户凋零,人口流散。那时的曹雪芹靠卖字画和亲友的救济为生,他半生潦倒。诸多况味尽在其中。

抄录这《石头记》的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他将自己改名为情僧,将《石头记》改名为《情僧录》。这里的“空”,笔者理解为“虚”;“悟空”即由虚中悟实,于虚中悟真,在虚中悟理。“吹尽狂沙始到金”,拂去“色”与“情”,自然也就只剩下“空”了;《红楼梦》拂去虚无,字字珠玑,句句真理。

真事隐去,埋进真金;假语村言,嵌入真理。《红楼梦》,道尽人间真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