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通读三国,要是用一个字来概括蜀汉阵营人员突出特点的话,我会用一个“忠”字。无论是关羽千里走单骑,还是赵云单骑救主,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都是后世忠诚的典范!那问题来了,刘皇叔何德何能,可以让这么多人死心塌地为他效命,尤其是被后世尊崇为神算子的诸葛亮,心甘情愿为其效忠一生而不悔呢?这些答案在《出师表》中,我们隐隐约约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一、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写道:“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出身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后来父母早亡,他和弟弟诸葛均一起投靠叔父诸葛玄。诸葛玄去世后,16岁的诸葛亮寄住隆中以耕种田地为业,过起了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有了这一段经历,诸葛亮所以说“臣本布衣”,说自己是个“卑鄙”(这里的卑鄙是地位低下的意思)之人。
虽然当时的诸葛亮以管仲、乐毅自居,可“当时常人都不以为然。惟有博陵人崔州平、颍川人徐庶与诸葛亮交情笃厚,说他确实具有管、乐的才能。”
从中不难看出,虽然当时诸葛亮自认为自己很厉害,有管仲、乐毅的才能,可没有人欣赏他,没有人重用他。这对于年轻有为的诸葛亮打击是非常大的。正当这个时候,求贤若渴的刘备亲自登门拜访,而且还是“三顾茅庐”,这怎么不让诸葛亮感动。而且经过深入交谈,诸葛亮看到眼前这个人,完全符合自己效忠的标准:
1、刘备被当今皇帝认作皇叔,那就是代表正统的汉室。而且刘备打起的“匡扶汉室”的旗号很有诱惑力,让诸葛亮眼前一亮。
2、刘备是个有思想高度的人,胸有大局,两个人能谈到一起。
3、刘备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这点诸葛亮也很是感动。
正因此,所以诸葛亮“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二、刘备给诸葛亮提供了完全展示自我的平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的这篇《马说》深刻解释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相对于千里马而言,有一个发现自己的伯乐很重要。刘备相对于诸葛亮而言,刘备就是一名好伯乐。而对于诸葛亮这匹马到底是不是千里马呢?刘备是疑问的。而要证明这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其提供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为此,刘备给诸葛亮提供了完全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表现诸葛亮的不凡和才能,重点给诸葛亮安排了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等多场好戏。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出山的第一次军事行动,诸葛亮指挥起来游刃有余,气定神闲,最后打败了曹军。火烧新野使刘备的残存势力得以保存,为后来的宏图伟业埋下了种子,从此刘备对诸葛亮更加信任,刘备手下的人也愿意接受诸葛亮的调遣,诸葛亮得以在刘备军中大展宏图。
而火烧赤壁,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戏码,更是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奠定了诸葛亮在蜀汉中的绝对地位。
当然,这些都是罗贯中为了塑造人物而夸大了现实。但在《三国志》中,诸葛亮七擒孟获,六次北伐确实存在,也反映了诸葛亮高超的才能。正是刘备为诸葛亮提供了这些平台,使诸葛亮有了用武之地。不然,也许诸葛亮还是过着隐居生活,历史上可能也不会有人知道世上还有个诸葛亮。诸葛亮看到了刘备的良苦用心,所以也将心比心,对蜀国忠贞不二。所以,在《出师表》中又写道:“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三、刘备充分信任诸葛亮
《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这个说的就是白帝城托孤了。在《三国志》里这一段说的很简单,只简短的一句话:“先主病危,委托丞相诸葛亮辅佐扶立太子,并让尚书令李严协助之。”话语虽短,不难看出,刘备还是充分信任诸葛亮的,不然也不会托孤于他。
在《三国演义》里,为了凸显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更是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番。在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中写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种让自己手下取而代之的话语,可能亘古未有,而刘备能说出这样的话,有人说这是刘备的计谋。我认为可能有这个意思,但更多的还是对诸葛亮的信任。
事后证明刘禅还真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可诸葛亮从来没有取得代之的迹象。关键的一点就是刘备对他的绝对信任,真得给诸葛亮戴上了“紧箍咒”一般,使诸葛亮肯死心塌地地辅佐刘禅。他知道北伐曹魏是不可为而为之,之所以还去做,就是为了报答刘备对自己的信任,自己就回报绝对的忠心。
总结。
刘备之所以能做到让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死心塌地效忠于他,是因为刘备是一个善于用人的“伯乐”,是一个善于给别人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之人,还是一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人。正是对待人才有着真心相待,所以手下的人才也将心比心,誓死效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