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保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向共和李鸿章和翁同龢的经典名场面没 [复制链接]

1#
可以治疗白癜风吗 https://m.39.net/disease/a_5602607.html

翁同龢,晚清历史上的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同治、光绪这两位“英明”的大清君主,就是这位爷教出来的。翁同龢的背景相当嚣张,其父翁心存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是一个标准的官二代;咸丰六年,翁同龢状元及第并正式踏入仕途,官至“协办大学士”兼领“户部尚书”,并一度执掌“总理衙门”,深得光绪皇帝的信赖和倚重。

另外,因为李鸿章间接害死了翁心存,翁同龢便一直将李鸿章视为“杀父仇人”,两人之间有过长期的相互辗轧并最终给大清王朝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光绪二十年,深得光绪皇帝信任的翁同龢出任“军机大臣”,正值翁同龢的辉煌时期。

回到《走向共和》,慈禧太后将阎敬铭罢免以后,命翁同龢出任“户部尚书”,并将李鸿章要钱的奏请推给了翁同龢。

离开暖阁,李鸿章只能向翁同龢低头了:

“声甫主管户部,以后还得多多仰仗!”

正常情况而言,李鸿章一般称呼翁同龢为“翁师傅”,毕竟“帝师之尊”远胜任何官职。但这一次,李鸿章为了拉近关系,表明缓和态度,还是例外的称呼了翁同龢的“字”——“声甫”。

李鸿章如此客气,翁同龢自然知道原因所在,勉强回应了一句:

“李中堂,仰仗二字,万不敢当!”

李鸿章虽然从未进入“军机处”,但毕竟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已然身居文官之首。翁同龢再有帝师之尊,但官职级别和朝廷地位毕竟低于李鸿章,李鸿章的这个谦卑态度,他还真“万不敢当”。

翁同龢这是摆明要拉开两人之间的距离,李鸿章便不再客套,索性直接挑明了目的:

“北洋水师经费短缺,这就要仰仗啊!”

北洋水师缺钱,你翁同龢掌握着朝廷的钱袋子——户部,我倒是不想仰仗你,奈何“县官不如现管”啊!

翁同龢回答道:

“事关国家,翁同龢敢不殚精竭虑!只是我有一事不明,还想请教李中堂?”

仇归仇、怨归怨,就算背地里使绊子,表面也要一团和气,也要保持一位“状元郎”的风度和修养。

“北洋水师经办六年,耗银三千万两。李中堂一边说它已成为远东最强大之海军,一边又屡屡向朝廷索要军费,甚至拿出日本小邦来吓唬人,这样做,岂不是互相矛盾?”

翁同龢到底是状元出身,理论逻辑能力远超常人,李鸿章之所以强调北洋水师的强大,是因为他不能否定自己的成绩;但这也会成为别人进攻的理由——既然北洋水师都如此强大了,你还给朝廷要钱干嘛?

更关键的是,李鸿章为了证明北洋水师急需壮大,还专门挑了一个被别人视为“蕞尔小邦”的日本作为假想敌。当然,即使不开上帝视角,已经进攻了朝鲜的日本也已经不再是假想敌了,只是,慈禧太后不这样认为,翁同龢更不这样认为,李鸿章的“日本威胁论”自然也就成了吓唬人的理由。

我们来看李鸿章的反驳:

“翁师傅文章做得好,于兵事却实在需要历练。北洋海军强大不假,然而要保持这个强大却不易。我屡屡向朝廷请拨军费,正是为了保持北洋之强大,形成猛虎在山之势,威慑豺狐,使得那日本人既惧我又怕我,不战而屈人之兵!”

翻译一下这句话:你个舞文弄墨的酸书生,懂什么军事?军备对决,犹如逆水行舟,人家都在拼命壮大水师,北洋水师停步不前就是后退,就会等着挨打。

翁同龢到底只是书生,他还这不懂这些,或者压根就不想懂这些:

“猛虎,却又不战。那就让它歇歇吧,也省点食儿。”

《大明王朝》的清流,《雍正王朝》的清流,又在《走向共和》重现了。

既然暂时用不着水师,为何还要保持水师的强大?真想扒开翁师傅的脑子,进去看看,这位老夫子到底都读了什么道德文章,用以自醒。

这句话无疑触怒了李鸿章,对于这种只会打嘴炮的清流,最有效的进攻方式只有讽刺:

“翁师傅状元及第,满腹经纶,就是什么都不吃,也能撑个十年八年的!我北洋水师可比不得翁师傅,十天半个月没吃的,那就什么道德文章都救不得喽。”

李鸿章的这句讽刺到底何意,可谓仁者见仁,好多人给出的解读都不同,我也贡献一个版本:

书生空谈误国,但却也有人愿意相信,毕竟对于光绪这等傀儡皇帝而言,有人愿意给自己画一张大饼也算好的。翁同龢就是给光绪皇帝画大饼的书生,真本事没有,但忽悠的功力却远胜自己的清流前辈,这也是翁同龢能够混到今天的重要原因。而且,凭借着这个本事,翁同龢还能继续混下去。

但对于李鸿章而言,如果没有“上马杀贼平乱,下马安邦定国”的真本事,恐怕就会立马遭到嫌弃,甚至落得悲凉下场。

总之,李鸿章的这句话就是明确告诉翁同龢:站着说话,谁都不会腰疼;事不关己,我也会高高挂起!

再延伸一点,就是告诉翁同龢:书生空谈误国,身居高位的空谈书生更会直接害了大清王朝!

翁同龢倒也不傻,还是能够听出这句话里的讽刺,毕竟是前朝状元,毕竟是靠嘴吃饭的清流,论讲理自然谁也不服:

“中堂上马杀贼,下马也杀贼啊,自然看不上道德文章了。可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堂这千古之论那也是章句小楷写成的文章啊。”

武将看不起文人,文人自然也瞧不上武将,只是翁同龢对李鸿章的讽刺明显有点站不住脚,毕竟李鸿章也是“进士出身”,绝对算得上文武双全。他将天下道理归结成“穷则变、变则通”更是心胸狭隘的表现,甚至有点自取其辱的意思。

“穷则变,变则通”,难道只对户部而言?就因为户部没钱,就要改变,就要断了北洋水师的财政支撑?

我们来看李鸿章载入史册的一段名言:

“亏你还记得,翁师傅,我大清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这才奋起直追、发愤图强,这都是两次鸦片战争给我们的教训呀。没事的时候,把兵器斥之为奇技淫巧,不屑一顾;一旦有事发生,又惊讶外国的兵器变怪神奇,悔之晚矣。翁师傅,殷鉴不远,我大清必须常备不懈。”

两次鸦片战争,仍然未能将这些所谓清流打醒,还是将目光放在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既然“千年未有之变局”已经出现,才最应该做出改变,才能实现“变则通”的目的。最应该做出的改变是什么?英法联军的船坚炮利,直接导致了咸丰皇帝的狼狈出逃,冷兵器时代已然过去,热兵器时代已经来临,这才是大清国最应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