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吗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战国末年,楚国最终败于秦国的结局给历史提供了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历史上许多史学家提到秦胜楚亡的原因时,都认为秦国是因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而取胜,这是从秦国方面来考虑。但胜败是双方的事,仅考虑秦国胜利的原因显然不能了解历史的全面,对楚国败亡缘由的认识也很重要。
长期以来,南方楚国都实力雄厚,楚怀王执政前期的秦、齐、楚实力也不相上下。为何秦国能取得胜利,楚国最终败亡呢?
一、楚国的历史
鬻熊是楚国最早的创建者,他原本是芈姓季连部落酋长。当时商朝逐渐衰落,周朝兴起,鬻熊认识到天下局势即将生变,于是带领族人前往投靠周文王,受到周王室的重视。楚国人的祖先是祝融,因为感念鬻熊,就把他也当作祖先祭拜。
到了周成王时期,成王封鬻熊的后代熊绎于楚蛮之地,并赐性芈,居于丹阳。先进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直至此时才出现“楚”这个国号,丹阳也成为楚国人建国后的政治、经济枢纽。楚国刚刚建国时,一方面卑侍周王室,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国家,楚国已呈现出勃兴的势头。
楚成王时期,令尹子文的治理让楚国国力越发强盛,即使经历了城濮之战的失败,楚国仍没有减慢向外扩张的步伐,逼近中原小国。楚庄王时期,楚国的野心更加凸显,四处征伐扩充领土,邲之战后,楚庄王声望极大,一时间称霸中原。
在成王后的一段时间,楚国一直以向外扩张为任,战争不断,到楚平王时期一改前王政策,修生养息。楚平王的治理下,楚国渐渐恢复国力,但后期其忠奸不分又将楚国引向歧途。楚昭王十年时,楚国在与吴国的战争中屡次失利,几乎覆亡。直至楚惠王继位,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吴国被越国攻破,楚国也不再受到牵制。
战国初期,楚惠王继续安邦定国,在对外战争中也取得了极大进展。楚惠王在位期间,利用春秋战国时期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局势向外扩张,积极进行邦交,楚国重新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楚悼王时期,吴起变法失败,到了楚肃王继位,楚国因变法失败政局动荡不堪,为了稳定局面,楚肃王对外采取妥协的政策,也没有主动进攻其他国家。
到楚宣王时期,楚国进一步向外扩张,楚威王时更是利用外界错综复杂的矛盾伺机出击,为楚国扩充了大面积领土,使楚国成为战国前中期割据一方的泱泱大国。楚威王在公元前年去世,他的儿子熊槐继承君位,成为楚怀王。
楚怀王刚刚继位时,楚国的前景局势都是一片大好,他任用屈原,积极改革,在对外扩张中也有所成就。但屈原的改革遭到楚国旧封建势力的强烈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使楚国的政局再次处于动荡之中。后来辩士张仪诈楚,楚怀王一气之下出兵攻秦,最终失败。这场战争的失败使楚国在衰亡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公元前年,秦国骗楚怀王前往秦国,怀王在其子的劝说下前往,最终客死秦国,楚国的衰亡加速。楚怀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也就是楚顷襄王。顷襄王时期,秦国多次攻打楚国,于公元前年攻入都城,屈原得知后投河自尽。楚考烈王期间,春申君领兵灭鲁,楚国一度呈复兴之势,后来楚考烈王死,春申君被杀,楚国一蹶不振,最终被秦王嬴政所灭。
二、楚败于秦的原因——统一思想不明
战国时期,天下动荡不堪,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表面上看,这些战争以兼并或反兼并为目的,本质上其实是为了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战争。楚怀王刚刚继位时尚存一统中国的决心,重用屈原,让屈原创制法令政策。然而在改革过程中,楚国旧封建势力的利益受损,于是楚国内部改革与反改革的两股势力激烈对抗,楚怀王对其进行过果断镇压,这都足以说明怀王早期的决心和抱负。
但到了中晚期,楚怀王的统一思想就不那么明确了,变成了没有什么作为的平庸君主。楚怀王的淡薄最明显的表现是对屈原的疏远,屈原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都是为楚国统一服务的,在他心中这项大业应当由楚国来完成,但楚怀王却轻信奸人馋毁之言,屈原遭到冷落。屈原被疏反映出楚怀王执政晚期时的统一思想已经不那么明确了,进取心也不强烈。
同时,在对抗秦国上楚怀王没有采取积极地行动,这也与其政治上的保守有关。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军事作风是其内政的反映,军事服务于政治,因此政治上的保守很难造就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公元前年,楚怀王联合其他诸侯国抗秦失败,当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楚怀王的消极态度。
自从这次合纵失败,楚国失去三晋联盟,秦国对楚国的威胁更加明显,后来秦国进一步攻取蜀地,楚国的处境更加危险。让楚国从优势走向劣势的重要原因是楚怀王统一思想的缺乏,如果他能更加坚定,楚国也不会从优势走向劣势。
合纵抗秦时,楚怀王如果能将统一思想作为指导,通过合纵的大好机会削弱秦国的势力同时进一步扩大楚国的影响力,说不定战国的历史将会呈现出新的面貌。楚国坐视秦国攻取韩国宜阳,也是楚怀王缺乏统一大志的表现。韩国是楚国的盟国,楚国却在韩国宜阳遭到秦国攻击时没有援助,宜阳没过多久就被秦国取得了。
这次的消极坐视不仅让楚国处于秦国的包围圈中,更让其在诸侯国中威望尽失,后来渐渐失去各国信任倚重。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势力不是共同强大,而是此消彼长,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外交取得优势成为扩充实力的重要策略。从失去其他诸侯国的支持开始,楚国败于秦国的结局就若隐若现了。
三、楚败于秦的原因——外交思想不明
楚怀王执政期间,楚国的外在环境非常复杂。西方的秦国自从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成功,其实力就以急速上升,国势蒸蒸日上,野心也越来越大。秦国的对外策略一直是“囊括四海”,随时准备出兵攻打弱小的诸侯国,因此“连横”成为秦国外交政策的基础。
在秦国外交策略的推动下,其政治、经济、军事全面发展,同时在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中改变策略,实行“远交近攻”的军事方案。虽然秦国所走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秦国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灭楚、统一六国。
当时能与秦国抗衡的只有齐、楚两个国家,如果齐国和楚国能坚定推行联盟政策,破秦不在话下,最终称王天下的则是齐王或楚王。楚怀王在位期间,齐国、楚国已经结成联盟,秦惠王对此十分担忧,他忧虑的不是齐楚结盟对抗秦国,而是齐楚阻碍秦国统一天下的道路。所以,对于齐国和楚国的联盟,秦国不遗余力地破坏,而秦国真正要打击的是对其威胁最大的楚国。
面对秦国的连横策略,楚国最应当做的就是坚定如一地维护与齐国的联盟关系,这是楚国保护自身安全,谋求生存发展的唯一途径。然而,以楚怀王为中心的楚国领导集团没有准确把握秦国的战略,没能制定出正确抗秦的策略,在外交斗争中摇摆不定,与秦国关系暧昧不清。楚国这样的态度对其他诸侯国来说是与秦国不相上下的威胁,秦国又不可能与楚国真正结盟,因此楚国不仅遭到各诸侯国的打击,也遭到秦国的攻打。
齐国和楚国的联盟遭到破坏以后,秦国将兵力集中对付楚国,进行多次攻击,楚国的领土一再失去。后来楚怀王受骗入秦,太子继承王位,此时楚国已毫无还手之力了。楚怀王在外交上方向不明确,立场摇摆不定,不仅成为其他诸侯国的优惠,也为秦国的进攻提供了契机。
四、楚败于秦的原因——性格缺陷
春秋战国时期,在对外关系上,外交和战争是解决纷争的重要手段。政策能否运用得当与执行者的能力和智慧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集权制的社会背景下,楚怀王的决策对楚国的兴衰至关重要。但楚怀王的性格非常容易情绪化,不能冷静理智地做出决定,常因此导致战略失误,丹阳之战就是典型的例子。
此外,楚国不完善的人才制度使其人才流失尤为严重,楚怀王本身的昏乱也让贤臣越发失去信心。楚怀王不是像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君主一样听不进劝谏,他能听取进言,但糟糕的是无法分辨好坏对错,正确的听,错误的也听,导致后来被奸佞包围,为楚国的衰亡加了一把力。
结语
战国时期的纷乱动荡最终以秦统一六国告终,其成功的原因一直是史学界探讨的热点。战争是双方的,秦国的额成功有秦国的原因,也有楚国的原因。楚怀王在位期间,楚国没有将统一思想贯彻到底、外交上态度暧昧不明以及怀王本身性格上存在的缺陷都是楚国的败因。因此,面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我们都应当全方位分析,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不足之处请多指正!
参考文献:《春秋》《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