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保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安邦固国到篡汉自立,汉朝外戚集团为何会 [复制链接]

1#

外戚政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史上很突出的一个现象,而汉代的外戚擅权,则是中国古代外戚集团干预朝政的突出例子。

因为封建王朝的集权属性,和外戚集团很多不得人心的作为,使得史册中对于外戚集团的评价普遍不高,而提起汉朝的外戚集团,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篡位的王莽,残暴的何进等等。

图丨外戚集团代表王莽画像

实际上,外戚固然在汉朝末年的历史上起到了消极的作用,但也并不是说外戚集团一无是处。不管是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还是其后的霍光,专权擅政当然是有的,可是安邦定国,封狼居胥的史实,也不容置喙。

那么为什么汉朝的外戚集团会从安邦固国的国之栋梁,转变为篡位自立的国之蛀蚀呢?

汉朝初年,皇帝与外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这时的外戚也多是如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忠臣猛将,当时人们对外戚的看法,也趋于正向

外戚和宦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个特殊的政治群体。顾名思义,外戚就是皇帝妻子或者母亲等母系血脉的亲戚,因为古代皇帝集天下大权于一身的属性,往往这些皇帝妻族或者母族的亲戚们,也能掌握国家大权。

汉朝外戚当权的例子尤其突出,从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开始,汉朝就开启了外戚当权的先例,其后历代皇帝,自然有样学样,纷纷重用自己的母族或者妻族亲戚。

图丨汉高祖刘邦之妻吕后画像

《史记·外戚世家》之中记载: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可见在汉朝前期,人们对于外戚的概念,不像后世王朝那样绝对,认为外戚干政一定会祸国殃民,而是将其当成是皇帝管理天下的一项重要臂助。

事实上,汉朝初期的外戚们,确实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说起,吕雉的两位兄长吕泽、吕释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之中,对于吕泽的评价中有这么一句:

“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可见,吕氏家族在刘邦起事并建立汉朝的过程之中,是立下大功劳的。

其后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更是不用多说,功盖当世不说,霍去病还为此丢掉了性命。不论从其建立的功勋,还是从其对于大汉朝的忠心和牺牲来说,都当得起安邦固国,国之猛将的评价。

图丨霍去病之墓

而且汉初外戚当权的概念,大都集中在军事领域,不管是吕泽,还是卫青霍去病,都是将领或者统帅,而不是治国治民的行政官员,这就使得外戚擅权的概念局限在军队之中,因为封建王朝时期军队只效忠于皇帝,外戚没有办法完全掌控军队,也就没有真正“擅权”的机会。

由此观之,汉初的外戚当权,对于汉王朝抵定天下,开疆拓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当的权利,也大多限制在军事领域之中,因为这些外戚的赫赫战功,史书中对其评价,多趋向于正面,并没有形成后世“外戚干政”这个说法之中所蕴含的负面含义。

汉朝中期以后,世家大族势力蔓延,外戚沦为皇帝对抗世家力量的工具,外戚也对皇权失去了忠臣和敬畏

但是到了汉朝中期以后,外戚当权的祸端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汉武帝死后,霍去病的弟弟霍光成为顾命大臣,霍光虽然在历史上有一定的正面评价,但已经开始出现了“外戚擅权”的苗头。

霍光作为外戚擅权,首先在于从军权向政权的过度,霍光不仅仅是大司马,大将军,还是国家的辅政大臣,这样一来,不仅是在军队之中有威望,在朝堂,霍光也有了培植亲信,建立自己权利体系的机会。

图丨控朝政几十年的霍光

汉朝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

“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学亡术,闇于大理;阴妻邪谋,,以增颠覆之祸,死才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班固是与霍光几乎同时代的史学家,其记载应该是非常可信的。由此可以得知,汉朝的文人士大夫们,虽然认可霍光“匡国家,安社稷”的功劳,但也认为他“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有擅权专政的嫌疑。

霍光以后,随着汉朝建立的时间日常,国内门阀士族的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逐渐强大,原本选拔人才的制度“察举制”,也成为世家门阀们互相提拔亲信的方式。

图丨门阀提拔亲信的“察举制”

在此基础之上,孤立的皇权为了对抗逐渐强大的世家,不得不倚重于外戚宦官,这其中外戚本身也是世家门阀的一部分,自然也有自己的私利。使得其后各代外戚辅政,基本上没什么贤臣良相。

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以后,外戚更是几乎成为了奸臣的代名词,以至于汉朝以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将外戚不得干政当成是一向定律,甚至法律来执行。

汉朝外戚集团转变的实质,是封建王朝统治集团内部权利变迁的结果,所谓的“外戚干政”,有一部分皇权和世家们推卸乱国责任的意味在其中

卫青霍去病,以及其后的霍光,王莽,都是外戚。甚至霍去病和霍光还是兄弟。那么为什么他们的所作所为会如此不同呢?

其实如果仔细对比,还是能够看出汉朝前期的外戚跟汉朝中后期外戚的区别的。汉朝前期,不管是吕太后家族的吕泽,还是卫子夫卫皇后家族的卫青,霍去病。从与皇帝的关系来看,都是皇帝在依靠着外戚。

从吕泽来看,刘邦起事之前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他能够起兵成功,占据天下,跟吕氏家族的支持是分不开关系的。卫青和霍去病也是一样,汉武帝一心想打败匈奴,扬汉朝国威,但他又不可能亲自上战场。这时候作为杰出统帅的卫青和猛将霍去病,就是他重要的依靠。

图丨汉朝杰出统帅卫青

而到了霍光以及其后的王莽时期,他们之所以能够上位是因为本身是皇帝的外戚,也就是说这时候皇帝和外戚的关系之中,外戚是依靠皇帝的。

这两者看似没什么差别,但其实是外戚干政为何会走向负面的根本原因所在。

《汉书·霍光传》之中记载:

“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时年十余岁,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

十多岁就已经是朗将,霍去病死后,更是奉车都尉光禄大夫,从这段记载之中不难看出,霍光之所以能成为执政,很大程度上是得到霍去病的遗荫。

如吕泽,卫青等,皇帝依靠外戚的,外戚本身就有立身之阶,就算不跟其他臣子抱团,凭借自己的本事,也能在朝堂之中站住脚,没有人不服。

如霍光,王莽等人,虽然其后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但受命之初是得到了皇帝外戚这个身份的加持,这对于其他文官武将们来说,是不公平的,那么为了能够在朝堂之上站住脚,他们就必须或者与朝臣打成一团,或者利用皇权让朝臣恐惧。

不管哪一种,都是要得罪人的。要不得罪皇帝,要不得罪朝臣。如此,外戚在史册上有坏名声,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东汉以后,随着门阀势力的壮大,被皇帝用来对抗门阀士族的外戚和宦官,本身就没什么才能。其次再加上得罪文官士大夫阶层的各种行为,自然就成为了史书声讨的对象,由此也给“外戚干政”的负面含义,定下了基调。

由此可知,汉朝时期外戚集团从忠诚猛将,向奸臣邪祟转变的过程,实际上与他们在朝堂上的地位有关。

汉朝前期,外戚是皇帝依靠来打天下,开疆拓土的重要支柱,到了中后期,随着政治局势逐渐稳定,外戚的地位也就慢慢变成了皇帝用来平衡权臣的手段之一。一起打天下的时候,皇帝与外戚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可到了对抗朝臣的时候,外戚就只成了皇帝利用的手段,自然也对皇室没什么忠诚可言。

结语

综上,汉朝外戚集团从安邦固国到祸国殃民的转变过程,实际上是封建王朝时期统治集团内部权力划分的问题。建国初期,皇权独大,外戚包括臣子们都无法威胁到皇权,这时候外戚与朝臣的地位是相当的,只是由于与皇帝的特殊关系,比较容易建功立业。

到了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后期,随着和平时间的延长,国内各种门阀世族的力量增长,而皇权却无法再加强,这时候皇帝为了对付朝臣,只能利用外戚宦官等亲近的人来掌握权力。这样一来外戚与朝臣之间的关系,外戚与皇帝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外戚不再具有与皇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质,遇到事情皇权不会有事,但被皇权拉来站台的外戚就成为群臣的撒气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外戚对于皇权自然没什么忠诚可言,出现乱政也就是必然的了。

所以说,所谓的外戚乱政,也只是皇帝和臣子互相推卸责任的一种手段,如同“红颜祸水”把国破家亡的责任推卸给女人一样,皇帝和那些世家大阀们为了彼此的利益搅乱了天下,又不想担责任,只好将外戚和宦官推出来读天下悠悠众口了。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