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保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成也司马氏败也司马氏漫谈永嘉之乱与八个 [复制链接]

1#

西晋王朝的荣誉兴衰,实乃“成也司马氏,败也司马氏。”曾经的司马家族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四人的努力,无坚不摧,代魏建晋,结束了三国几十年的纷争,一统天下。

但自司马炎登基建立西晋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祸起萧墙,皇帝势弱,司马家族内斗严重,不断发生流血冲突。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晋朝国力江河日下,民不聊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最终走上覆灭之路。

三分天下归于司马家

1、高平陵之变,司马氏霸朝

建安二十五年,汉献帝将帝位禅让与曹丕,汉魏政权和平更替。无独有偶,咸熙二年,魏元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魏晋政权完成更替。这两次政权的更替都离不开他们祖辈父辈对前任政权的霸朝。

在曹丕和曹睿时期,司马懿势力得到很大发展,既是重要的谋臣,又掌有大量兵权。曹睿死后,养子曹芳即位,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二人进行近十年的明争暗斗,高平陵之变是最后决战。

嘉平元年,曹爽陪同天子拜谒高平陵,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占领洛阳,曹爽被劝降后交出兵权,后被夷灭三族。自此,司马懿独掌军政大权,以太傅身份控制曹魏政权。

司马懿的成功并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庞大的司马氏族,河内温县司马家是高门士族,众多司马氏子孙遍布朝堂,还有庞大的姻亲关系网加成。

司马家还是一个生儿子大户,司马懿的老爹有八个儿子,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自己生了九个儿子,后面称帝的司马炎更是有足足26个儿子。司马家族家大业大,人丁兴旺,整个司马家抱成一团,无坚不摧,联手干成了高平陵政变这件大事。

2、三代人的谋划,终登帝位

孔衍《汉魏春秋》曰:诏使太常王肃册命太傅为丞相,增邑万户,辞不受。高平陵之后,虽然司马懿出于各方面考虑拒而不受丞相之位,但他一步步侵蚀曹魏政权,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子孙篡魏打下基础。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成为司马家的大家长,同时全面接过司马懿在朝堂的权力。在外司马师取得了对吴作战的的大胜,在内扑灭曹氏力量的反扑,废除魏厉帝曹芳,震慑异己,彰显司马氏权威。《晋书·景帝纪》曾这样评价司马师执政的王朝,“四海倾注,朝野肃然。”

可惜的是司马师48岁就因眼疾发作而亡,且没有继承司马家生儿子的传统,他去世的时候,身边只有年仅10岁的养子司马攸,而司马攸正是其弟司马昭的亲生儿子。

综合考虑之下,司马家的权力平稳过渡到司马昭手里。司马昭攻灭蜀汉,立下赫赫战功,权倾朝野,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弑君。

司马昭死后,他的嫡长子司马炎继位。很快,司马炎就实现了司马家三代人的梦想,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篡魏建晋,进而灭吴,一统天下。

八个王爷的血拼之路

介绍下即将出现的司马王爷们:

司马玮:司马炎第五子。

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

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

司马冏:司马攸次子(司马攸是司马炎同母弟)。

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

司马颖:司马炎第十六子。

司马颙:司马瑰之子(司马瑰是司马懿三弟司马孚之子)。

司马越:司马泰之子(司马泰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子)。

1、王爷环伺,“傻儿子”继位

司马炎登上皇位之后,一大批追随者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当初司马家依靠士族的力量对抗曹魏宗室,取得了代魏建晋的成就。功成之后,为了遏制这些世家大族的发展,司马炎不得不大肆分封司马氏诸王,以此来巩固皇权和守卫江山。

司马诸王拥有极高的自治权,封地的官员由诸侯王自己选用,并且每个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军队。这种情况下的中央政府需要一个聪明睿智、有安邦治国才能的君主,然而司马炎给自己选定的继承人是个连普通人都不如,被后世称为“弱智皇帝”的司马衷。

《读通鉴论——卷十二惠帝》评价司马衷,“惠帝之愚,古今无匹,国因以亡。”司马衷是否真的愚蠢至极?

《晋书·惠帝纪》记载了这样的故事,天下遭遇灾荒的年月,有很多百姓没有粮食,只能被饿死,晋惠帝发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就是这样一个昏聩痴顽的人要执掌危机四伏的西晋王朝,覆灭已成必然。

2、皇帝势弱,贾南风弄权

司马炎其实是知道自己的儿子有几斤几两的,那为什么还要传位给傻儿子呢,其中便有子凭母贵、夫凭妻贵的原因。司马衷的母族是弘农杨氏,妻子贾南风的父亲是西晋开国元勋贾充,司马炎的本意是用司马衷继位笼络平衡两大势力集团。

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司马炎死后仅仅一年,贾南风便主导了一起夺权大戏,引诱司马玮进京诛杀杨氏,杨氏死后朝政大权落入司马亮手中。贾南风又利用司马玮和司马亮之间的勾心斗角对其二人进行诛杀,坐收渔翁之利。

3、太子被杀,司马家血拼

贾南风虽然贵为皇后,又独自掌握诺大的权柄,但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没有儿子,当时的太子司马遹并不是她所生。司马遹聪慧过人,司马衷之所以能当上皇帝还有个原因就是父凭子贵,司马炎相中了孙子,所以传位给司马衷过渡一下。

贾后容不下非亲生的太子司马遹,于是诬陷太子谋反,诛杀太子。如此倒行逆施,给了司马王爷们一个借口,将贾南风贬为庶人后毒酒鸩杀。这次参与政变的是司马伦和司马冏。

事成之后,司马伦一脚踢开司马冏,独掌朝政,甚至废司马衷自立为帝。这下彻底点燃司马王爷们这个火药桶,被踢开的司马冏联合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乘机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战败而死。

随后,司马冏扶司马衷复位,掌握朝政实权。可惜的是,司马冏没有能力打理朝政,导致朝堂混乱。于是当时一起讨伐司马伦的小伙伴司马颙利用司马乂出兵司马冏,将司马冏斩杀,司马乂成为这一阶段的赢家,独揽朝政大权。

司马颙跟着人家参加了两次政变,都没有获得大权,心有不甘。于是他又联合司马颖继续讨伐司马乂,因司马越的出卖,司马乂被捕后遭火烤而死。

司马颙、司马颖和司马越分赃不均,引发了更为残酷的三方混战,为了赢得胜利,各方不惜引入匈奴等外族兵力参与。最终司马越笑到了最后,掌握实权,司马颖、司马颙先后被杀,惠帝司马衷也离奇死亡,司马炽即位。

大赢家司马越掌权之后排除异己,杀戮不断。内部人心惶惶,外部边疆少数民族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下司马越忧惧而亡,至此,八王之乱宣告结束。

永嘉之乱来势汹汹

1、八王后遗症

何兹全的《魏晋南北朝史》评价八王之乱:“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

八王之乱,战火不断,社会经济倒退,饥荒疫病频生,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皇权衰弱,西晋国力严重损耗。大晋军力也在常年的内耗中大为削弱,无法再抵抗少数民族的冲击。

2、引狼入室

八王之乱后晋王朝危机远不只有内部,还有来自北方虎视眈眈的胡人,随时准备把势弱的晋朝吞入囊中。如果说传位司马衷是司马炎给晋朝埋下的第一颗雷,那么胡人便是这第二颗。据《晋书文帝纪》记载,西晋统一中国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已高达八百七十万。

唐代诗人周昙曾作诗《晋门郭钦》曰:谁疑忠谏郭钦言,不逐戎夷出塞垣。晋室既无明圣主,果为胡虏乱中原。那么郭钦到底说了什么呢?

《资治通鉴》记载:侍御史西河郭钦曾提醒过晋武帝,内迁胡人距京兆、魏郡、弘农太近,一旦朝堂有变,恐生事端。应该把胡族安置在边缘地带,而不应让其深入中原腹地。

司马炎不以为然,还对内迁胡人加以鄙视,当做奴隶使用。不仅使内迁的胡人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大都心怀怨怼,加剧了胡汉之间的矛盾。可以说,胡人这匹狼是司马炎亲自养大的。八王之乱爆发后,内迁胡人蓄势待发,随时准备扑向孱弱的晋王朝。

3、王朝覆灭

如果说司马炎是把群狼胡人引入汉地,那么其孙司马颖则是为这群狼培养了一匹头狼。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后代刘渊自幼久居汉地,习汉家文化,广交结友,韬光养晦。

八王之乱时,刘渊一直为成都王司马颖出谋划策,深受信赖。以集结匈奴兵马助力为由哄骗司马颖允其回到匈奴五部调兵。

此时的匈奴五部早起了反晋之心,刘渊回来后被推举为大单于,不久就自称汉王,统领匈奴五部,公开与晋廷决裂,四年后正式称帝。

刘渊在位时,先后两次进攻西晋都城洛阳,都以失败告终。及至刘渊去世,其子刘聪带兵第三次攻打洛阳,血踏中原,攻城掠夺。掳走晋怀帝,诛杀太子和王公大臣,百姓死伤无数,浮尸遍野。

挖掘陵墓,焚毁宫殿,整个中原大地一片残垣废墟。这就是著名的“永嘉之乱”,自此之后,西晋王朝名存实亡,进入了生命倒计时。

结束语

成也司马氏,败也司马氏。放眼整个三国,多少豪杰英雄,却独独司马家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宏图伟业。那时的司马家,筑起了铜墙铁壁,一致对外,给司马这个姓氏加冕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风雨飘摇时尚能同苦,荣耀加身却不能同甘。司马家的王爷们在权力的漩涡中迷失了自我,每个人都想坐在那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堡垒往往是从内部瓦解,八王之乱使西晋满目疮痍,江河日下,再也无法对外打出坚硬的拳头,只能走上覆灭之路。

参考文献:

1、《魏晋禅代与司马氏霸府》

2、《论八王之乱中的宗室失衡》

3、《永嘉之乱与北方政治格局变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