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专政,在历代的封建王朝中常常出现,每一次的外戚专政,都会对王朝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有的影响皇帝的日常决策,有的影响朝中重臣的任命,有的甚至影响皇帝政权的稳定,尤其是西汉时期的外戚专权,影响颇大,特别是西汉外戚王莽的专权,王莽最终谋权篡位,直接导致了西汉王朝的覆灭,我们就来浅析一下西汉外戚专权带来的重要影响。
一、皇室外戚的“逆袭”之路,从皇权边缘逐渐走到权力中央,站上统治阶级的“舞台”。
什么是“外戚”?就是通过皇室婚姻关系,一部分人进而成为皇族的亲戚,也俗称“国戚”,就比如皇帝母亲的亲戚、皇帝妻子的亲戚等,他们原本处于皇权的边缘,并没有掌握什么实质性的权利,但是,随着封建王朝的发展,皇帝们迫于加强皇权集中的压力,害怕宗室和重臣们的权力不断扩大而影响皇权的稳固,慢慢地,皇帝们就将一些重要的权力赋予给这些皇室外戚,通过权力外移的这种方式,来打击和重压宗室和重臣的力量。
久而久之,导致原本处于皇室权利边缘的外戚“逆袭”,逐渐掌握王朝的重要权力,进而代替宗室和重臣,成为影响皇权威严的一大阻碍。其实,从汉朝开国立邦的初期开始,外戚专权,就几乎成为了影响汉朝开始到结束的问题,特别是在西汉时期,外戚权利几番达到专断的地步。
外戚专权,一直随时朝代的兴起与衰落而层出不穷。在西汉时期,很多外戚通过和皇后或者皇太后的亲戚关系,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西汉政权统治中,也多次出现了外戚专权的局面,对西汉政权产生重要影响的外戚专权时期主要包括以下三次:一次就是吕后专权时期,吕后就是汉高祖的皇后,她也是西汉时期出现的第一次外戚专权;另外一次就是霍光专权时期,霍光就是皇帝的舅舅;还有一次就是王莽专权时期,王莽就是皇后的哥哥。
他们虽然不是什么“皇亲”,对于皇帝来说也只属于“外姓”,但他们往往由于与皇帝相处得极为密切,占有得天独厚笼络权力的地位与条件,对他们来说,干预国家政治、参与政权统治,甚至是夺取政权就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了。
大家可想而知,一个外戚被皇帝提拔重用之后,外戚又不断引荐自己的亲戚,这就像一个滚雪球,越滚越大,外戚势力的力量不断被之壮大。对于皇室外戚而言,在上一任皇帝去世之后、下一任皇帝羽翼未丰之时,是最容易巩固权力的,幼年皇帝即位,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他的权力直接把握在其母亲手中,而作为后宫的妃子或者是皇后也要仰仗自己的家族势力,确保能够母子平安,顺利的登上宝座,进而不断扶持自己后家的势力。
而直握权力的外戚者,为了不断地巩固手中来之不易的权力,在权衡利弊之后,就一定会选择提拔自己的亲信。这被重用和提拔亲信是谁呢?那就肯定是自己的“娘家人”了,比如自己的哥哥、弟弟、侄儿等等,这些人就是皇后们或者太后们最相信的人,因为相较于其他朝臣和“皇亲”,这些“娘家人”才是她们的“自己人”,其他人反而是外戚夺取政权的阻碍石,甚至恨不得除掉皇帝的其他亲信为好。
例如:在西汉时期,刘邦、惠帝相继去世之后,当时的国家政权形式严峻,看似平静的形式实际上是波涛汹涌的,吕太后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在惠帝没有成年的儿子来继承皇位,吕太后害怕被有功之臣夺取了自己的权利,于是封了吕氏兄弟做将军,并封吕家四人为王,六人为侯,在吕太后的大力扶持之下,朝堂的势力得到了均衡,不仅如此,吕太后还将吕氏的女子嫁给朝堂重臣,严密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由此可以看出,重臣的权利被剥夺,军权被控制,皇帝就是吕太后的傀儡,吕太后凭借着一己之力牢牢把握住了朝堂政权。
在源远流长的封建社会中,这些皇室外戚们,在封建王朝中,都不同程度地扮演着相对重要的政治角色,有的皇室外戚们,他们是“家天下”的有力“支持者”,而有的皇室外戚们,他们是统治力量的强劲“争夺者”,视皇帝为敌人,视皇帝的直系亲属为仇人,视其他朝野重臣为异己。这些皇室外戚,他们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也各有相同,他们是促进政权不断演变与发展的重要元素,也是促进社会不断变化的重要因素。
二、外戚专权不断扰乱西汉内政,外戚的力量遍布朝野,甚至干扰皇帝决策。
西汉时期,外戚专权的现象主要呈现着以下三点特征,一是外戚的家族实力雄厚,二是外戚的实际掌权时间长,三是对皇帝政权稳定产生的危害大。其实,整个汉朝时期,皇室外戚干预朝廷内政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西汉时期,几乎每一位上任的皇帝在统治政权时,都或多或少地和皇室外戚扯上了联系,西汉时期的外戚专权现象之所以这么严重,也可以说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就没有“开好头”,导致外戚权势一再侵扰朝野。
比如,在吕后专政时期,由于当时的皇帝既年幼、又弱小,权势薄弱的皇帝为了坐稳帝位,也不得不依附于吕后,当时,身为皇太后的吕雉,趁着先帝驾崩、新帝即位之初,顺势就把皇室的实质权力把握住,自此吕后就变成了西汉内政的实际掌权人。
而皇帝,仿佛就是外戚理政的“傀儡”,皇帝的决策权移于她人,吕姓家族席卷整个刘氏西汉,令人咋舌的是,在吕后专权时期,多名吕氏变成了异姓王,这种外戚之风“弥漫”朝野的场面,一度导致在西汉时期,皇帝的实质政权被不断干预、刘氏家族的皇亲权势逐渐被皇室外戚们架空的局面。仔细一想,汉高祖刘邦辛苦打下的大汉江山被一个外姓家族所架空,吕后又封一堆异姓王在刘氏的江山领土上作威又作福,是多么令人唏嘘的场面。
又比如,在霍光专政时期,虽然在名义上面,是遵循汉武帝立下的遗嘱,辅助汉昭帝把持朝政,但实际上,作为臣子的霍光,却近乎完全地“代替”了汉昭帝把持朝政。历史上,霍光的确有辅佐皇帝的功劳,稳固了西汉王朝的政治局面,但是霍光本人的行事作风却让人置喙,处事专横霸道,性格为人野蛮,甚至无视皇帝的威严与权力,无视西汉王朝的利益。
霍光一度专权,并凭着自己“辅佐大臣”的地位,与其他几位辅政大臣明争暗斗,谋害朝野的重臣,并铲除异己,不断干扰皇帝的决策,进而逐渐掌握西汉王朝的整个局面。而汉昭帝,也可谓是个可怜的“空壳”皇帝,即使他到了成年时期,也基本没有亲自处理朝政,并且,他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去世了,也没有留下一个皇嗣来继承皇位,而此时的霍光,西汉掌握实质性权力的权臣,甚至让他来确定下一任皇帝,霍光身为外戚的专政势态有多强不言而喻。
王莽辅政一年多之后,成帝驾崩,哀帝即位之后,大力扶持新的外戚势力,如“傅氏、丁氏”用于制衡王莽势力,王莽又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辞去官职回到了封地,后来,哀帝便尊祖母傅氏为太皇太后,将傅太后的侄子封为大司马,朝政就由“傅氏和丁氏”把持着,哀帝驾崩之后,王太皇太后有复原了王莽大司马的职位。
于是,王莽有重新执掌了辅政大权,同时,还掌握了人事管理权,并迅速清除了在哀帝期间建立的外戚势力,王莽的女儿当上皇后只有,其外戚势力更是嚣张,王莽自己也加官进爵成为了宰相,位居上公,并且逐渐将权利集中到自己的手上,王莽并不满足于现状,还想称帝,其野心暴露无遗,用阴谋杀害了当时的平帝,另立只有两岁的刘婴为皇帝,王莽代行皇帝的权利,这一时期,王莽实际上已经取代了汉朝的政权,只是保留了汉的代号,有一个傀儡皇帝,手拿实权的确实王莽。
简而言之,外戚扰政,外姓“帮派”现象严重,既是扰乱朝纲之举,又是加剧阶级矛盾之举。外戚夺取皇帝决策权,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干部任用制度,导致有才华的人士无法为朝廷效力,为贿赂、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创造“温床”,阻碍着社会的积极发展。
三、外戚的高度专权,对皇帝统治造成了严重阻碍,甚至加速了西汉的灭亡,皇帝制度形同虚设。
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中,外戚们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可控的条件下,外戚就是皇帝的臂膀;在不可控的条件下,外戚就是对皇权最大的威胁。一句话概括就是,外戚对于整个西汉的作用,是一把无形的双刃剑,好的时候帮助皇帝安邦定国,坏的时候整个国家都会因此覆灭。
在西汉前期,皇室外戚们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他们是皇帝的重要依靠,帮助皇帝打天下,为西汉开拓江山、领土,是皇帝征战的得力助手,也是皇帝的重要心腹。就好比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外甥——霍去病,为了西汉出击匈奴,英勇地率领士兵重创匈奴领地,为西汉王朝的军事扩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稳定了整个西汉动荡的局势,并且,帮助汉武帝完全地控制了河西走廊,为汉朝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伴随着西汉王朝的日益稳固,皇室的外戚们也不再是皇帝去开疆扩土的依靠,相反的是,外戚们逐渐变成皇帝用来打压宗室和权臣的“工具”。从此可以看出,皇帝与外戚们一起打天下时,他们之间可谓是荣辱与共、共同进退,彼此的关系固若金汤。可当皇帝将外戚们视为利用的工具后,其之间又掺杂着无数的复杂利益时,外戚们自然也对皇帝没什么忠诚之心了。日渐膨胀的外戚集团,也慢慢开始“抱团”夺权,也仅仅把皇帝作为王朝的旗帜而已。
大家可想而知,当皇帝不再是外戚们的依附,反正自己的权力已经足够强大,皇帝对他们来说,还是那么重要吗?对于狼子野心的人来说,皇帝就不再那么重要了,甚至还会变成自己享受权力的阻碍,外戚篡谋夺权的行为之所以发生也不言而喻了。
西汉时期末年,在外戚王莽谋朝篡位之后,“外戚”这个名词,几乎就被大众认为是代表叛国奸臣的词语,王莽夺权事件的发生,也深刻地影响着后代封建王朝政权统治的行径,很多政权统治者,都将“外戚不得干政”列为执政的定律,甚至通过制定法律条例,来约束外戚的权力扩张。
四、结语
可以说,“成也外戚,败也外戚”,西汉王朝的安邦在于“外戚”,西汉王朝的覆灭也在于“外戚”,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经历几代王朝的更迭,只要存在君主专制,就会有外戚专权现象的出现,及时统治者严加防范,外戚专权的程度不断被削弱,但是对于封建主义专制来说,外戚始终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即使汉朝的外戚专权势力已经非常强大,甚至已经发展到了可以废立皇帝的程度,但是只要皇帝一旦收回皇权,外戚的命运往往被灭族,即使是这样,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外戚专权这种现象。
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封建王朝来说,外戚专政肯定是弊大于利,作为皇帝,只有把政权稳稳地抓在自己手中,才是稳固皇帝制度的最强把式,在政权统治这条道路上,永远是单行道,权力让不得!
参考文献:
[1]黄召凤,朱柏静.浅析王政君与西汉后期外戚专权[J].绥化学院学报,,37(02):94-97.
[2]刘宇彤.浅析西汉外戚专权的影响[J].黑龙江史志,(20):53-54.
[3]萧平汉.论西汉的三次外戚专权及其历史地位[J].大连大学学报,(03):-.
[4]田旭东.西汉时期的大司马与外戚专权——读《汉书》札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