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祯皇帝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自缢前,扯下衣襟,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下他生命中的最后一道诏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在这道遗诏中,崇祯把亡国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德行有失,以致天怒人怨,但这只不过是他主动揽责的检讨之辞,毕竟大明江山是在他手中丢掉的,他肯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
但检讨完自己之后的那一句“皆诸臣误朕”,才是他认为亡国的最根本原因。“文臣不合心,武官不用命,文武皆可杀”,可直到国破身死之时,他才意识到,但为时已晚,回天乏术的崇祯皇帝应该非常后悔当初杀掉能帮他制衡这帮“误国之臣”的魏忠贤,因为,他成为亡国之君的悲剧从废掉魏忠贤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如果能让他重新来过,他应该也不会那么雷厉风行的杀掉魏忠贤。
魏忠贤
事实上,崇祯皇帝也确实后悔即位之初就草率杀掉魏忠贤的决定,记载明朝末年史实的《明季北略》,记述了一件颇有深意的事情:“十四孝陵夜哭,壬寅,……,起旧司礼太监曹化淳戴罪守城,上密旨收葬忠贤遗骸。”也就是在李自成攻破京城之前,崇祯皇帝曾密令原来的司礼太监曹化淳“收葬魏忠贤遗骸”,而且冯梦龙所著的《燕都日记》对此事也进行了确认:“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遗骸”。据冯梦龙的记载,这件事实际上是由曹化淳先向崇祯提出来的,面对反贼兵临城下的危局,他对崇祯皇帝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如此!”崇祯听完以后也是感慨万分,因此才会下令收葬魏忠贤的遗骸,可见崇祯皇帝到最后也明白,魏忠贤本不该杀!
崇祯皇帝剧照
中国历史上出名的太监有很多,但出自明朝占绝大多数,而明朝之所以要提高宦官的地位,就是要用宦官来平衡外戚勋贵和官僚集团的势力。历朝历代外戚勋贵和官僚集团都是皇权统治的最主要威胁,但是治国安邦又要依仗他们,因此,精明的帝王都会想尽各种办法来让他们相互制约,防止他们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然而,外戚勋贵和官僚集团地位特殊,利益很容易交织在一起,如果仅仅让他们之间相互制约,会存在很大的风险,所以,明朝的皇帝就把宦官这个群体加入其中,形成三方相互掣肘之势,这样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明朝官员
单从这个层面来说,崇祯皇帝就不该杀掉魏忠贤,魏忠贤虽然大奸大恶,但他却是皇帝制衡官僚集团的一枚重要棋子。
明朝末期,官僚阶级的利益已经固化,明朝的官员们按照籍贯结为朋党,诸如山东的齐党、湖北的楚党、江南的东林党等,这些朋党跟后来的政党有很大的区别,政党为公,而朋党的作用多用来谋私,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权位和利益,相互攻讦,尤其是江南人士组成的东林朋党,最为明显,只要其他与他们政见不合,马上就组织人手对其进行弹劾打压,有一种观点说明朝亡于东林党,从东林党祸乱朝纲的劣迹来看,这种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
东林党
崇祯的哥哥天启皇帝朱由校显然要比崇祯看得更透彻,天启皇帝正是看到朋党乱政的危害,才扶持宦官势力对朝中的朋党进行压制,魏忠贤也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上位的。而且,魏忠贤得势之后虽然打击异己,以权谋私,培植自己的势力,但他却是个能干实事的人,他坚定地延续东林党极力反对的商税、矿税政策,为辽东抗金战事提供源源不断的军饷,在用人方面,他也曾启用熊廷弼,赵南星,孙承宗等这些抗金名将,而这些都是东林党人,在天启重用魏忠贤期间,明军有人、有钱,对努尔哈赤的后金军队几乎都是压着打的。而且,由于魏忠贤把税加征在商人和地主豪强身上,并没有向百姓伸手要钱,全国各地也没有爆发过农民起义。
魏忠贤剧照
天启皇帝临终之前嘱托过崇祯两件事情,一件事是要崇祯皇帝善待自己即将寡居的张皇后,另外一件就是要崇祯继续重用魏忠贤。“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宜委任”,这是天启皇帝对魏忠贤的评价,从他对魏忠贤的总结中至少可以看出两层意思,一层是魏忠贤对皇帝忠心,另外一层就是魏忠贤能办事儿,而对皇帝来说,评判一个臣子的好坏,最重要的无非也就这两点。
明朝宦官所有的权利都来自于皇帝,离开皇帝的支持和信任,他们就只是一个器官不全的阉人。如果说除了皇帝,还有谁更愿意维护皇权,那肯定非皇帝身边的宦官莫属,魏忠贤也不例外!他很清楚自己的利益跟皇帝是绑在一起的,只有忠于皇帝,他才能保住自己的权势。天启皇帝喜欢做木匠,看似荒诞不经,但实际上在驾驭帝王之术和治国理政方面,他一点都不糊涂,他在即位之初也曾重用文官集团,也取得过不错的成果,但是等到天启五年,他开始意识到文官集团开始相互勾结,形成朋党之势,并且已经开始威胁朝纲。他很快就启用忠于自己的宦官对文官集团进行压制,而由于魏忠贤出身于市井,颇有些无赖的手段,他的能力也超过宫中其他的太监,所以,魏忠贤很符合天启皇帝心中忠心、能干的启用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说,魏忠贤所推行的一些政令,其实都是经过他默许或者直接授意的!
天启皇帝剧照
可惜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有领悟到这种帝王之术,也没有领会到他哥哥天启皇帝的殷殷嘱托。他登基之后,很快就顺应文官集团的心意,杀掉魏忠贤,赢得了一个群臣称赞的明君形象,可实际上呢?杀掉魏忠贤以后,东林党为代表的的文官集团就怂恿崇祯废掉魏忠贤当初所推行的一些政策,最重要的就是废除商税和矿税,美其名曰不与民争利,可废除这些商税和矿税之后,朝廷打仗的钱又从哪来呢?于是,就只能向百姓加税,百姓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丰年尚没有多少余粮,别说明朝末期自然灾害频发了,能填饱肚子就算是不错了,哪里还有多余的钱粮用来交税,最后官逼民反,不堪重负的农民只能揭竿起义。
李自成农民起义
皇权是船,百姓就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都开始反了,皇权焉能不亡?这么浅显的道理,熟读经书,身居庙堂的官员们不可能不明白,但他们还是给崇祯出了这个馊主意,因为百姓死活与他们无关,大明江山是朱家的,也不是他们的,但是朝廷继续征收商税、矿税就肯定会损害到他们的利益。崇祯对于这帮自私自利,只会空谈的东林党人也无可奈何,当初为除掉奸臣魏忠贤而额手相庆的那帮人,最终却成了他口中误国的罪人,这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讽刺。
东林党代表的地主阶级片描
史书上把魏忠贤描写成为一个贪腐擅权、枉杀忠良、罪大恶极的人,但这些史书是敌对魏忠贤的文官集团所书写的,不排除这些史书对魏忠贤有抹黑的成分,说这些这不是要给魏忠贤洗白,魏忠贤作为权宦,确实臭名昭著,黑的就是黑的,怎么洗也白不了。但是,从皇帝的角度来说,魏忠贤所作的恶,也仅限于以权谋私,并没有伤害到国本,相反,他对皇权的忠心和他办事的能力都是在极力的帮助皇帝维护统治。
魏忠贤
“诸臣误朕,文臣皆可杀”,崇祯皇帝的悲剧,从他当初废掉魏忠贤就开始了,原本魏忠贤可以继续成为他钳制文官集团的左膀右臂,可稚嫩的崇祯皇帝却为了迎合文官集团的情绪与诉求,自断臂膀。打个不甚恰当的比如,魏忠贤就算是条恶犬,他也是忠心替皇帝看家护院的,就算别人对他再怎么不满,崇祯也不该将自己看家的猛犬一棍打死,没了看门犬,又怎么防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