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保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谈汉末历史上绕不开的动荡年代 [复制链接]

1#

把背景设定在三国时期的小说一定避不开汉末这个特殊而又动荡的年代。今天熊猫君给大家分享下关于汉末的那些事。

政治上——汉灵帝末年的政治危机

汉末在是指公元——年,是《三国志》中独有的时间划分,这其中就有一位在政治上绕不开的皇帝——汉灵帝刘宏。他的晚年政治危机与东汉王朝的直接覆灭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汉灵帝时期爆发了黄巾起义,这一为历史后人所广为人知的农民起义在张角的带领下持续冲击的东汉王朝的统治,虽然仅仅九个月就平息这场叛乱,但是四散的黄巾人士分散在各地活动,对东汉王朝对地方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虽然解决黄巾起义,但是旧部所带来反抗的浪潮却并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这是王朝统治的外部困局。

汉灵帝本身的昏庸导致内部的统治危机。昏庸的表现体现在过于没有主见,听信小人的禁言。同时由于他的昏庸导致的政治错误又让当时的士人阶层对他丧失了信心。最能够体现的是君臣关系的动摇。东汉时期的官员阎忠认为皇甫嵩平定黄巾之乱,扫除宦官小人之后,应该直接推翻汉王朝的统治,这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君臣关系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了,那么内部的统治也就岌岌可危了。而灵帝时期对士人的打压,则加快推动了王朝覆灭的步伐。党锢事件(士大夫反对宦官专权遭受禁锢)和卖官事件大大打击了士人阶层对灵帝的信心。

直接导致王朝崩塌的铲除宦官宫变事件。宫变事件起源于刘辩与刘协的太子之争,皇帝和掌握军权的大臣何进的意愿不统一,虽然灵帝做了努力,但是突然而来的死亡,最终导致何进支持的刘辩登基。而登基以后,解决掉了灵帝的布置,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的矛盾便爆发了,矛盾爆发的来源是袁绍,他的政治立场是铲除宦官,以求提高自己的名望,在多次劝谏下,最终,不受朝廷控制的董卓军队被召进京,董卓杀刘辩立刘协,掌控了傀儡皇帝,之后诸侯群起讨伐董卓,历史进入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动荡年代。

经济上——经济中心开始往南方迁移。

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的原因,中原的人士纷纷南迁,随之转移的还有钱和技术,长江流域得以进一步发展。当时战争开辟的商业通道加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蚕丝成了热门的商业,而蚕桑行业变得大火。随着蚕桑技术的推广和改良,此时长江中下游的农户几乎家家养蚕、户户织素。现在的安徽一些地区,就是汉代农桑最发达的地区。

文化上——儒学地位动摇,玄学兴起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经学话以来,儒学文化成为了全社会的文化,成为了治国安邦的基本法则和社会规范,但是汉代的儒学经学是讲军权神授,天人感应这一套的,而王莽、刘秀更使儒家思想宗教化,导致了儒学失去了学术价值。所以在东汉时期,一些刚正的读书人,对儒学的独尊地位发起了挑战,淡了东汉末年,阶级矛盾严重、战乱频发造成的残酷现实,唤醒了人们对往日信奉的儒学理论产生了质疑,从而动摇了儒学独尊的地位,进而也促进了玄学的兴起。

好了,这就是熊猫君今天所分享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支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