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保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懂懂书童174期 [复制链接]

1#

名画欣赏

拉图尔油画《木匠圣约瑟》

拉图尔(GeorgesdeLaTour,~年)是一个非常神秘的画家,在世时名利双收,但死后却完全被人们遗忘。从17世纪中叶起,反宗教改革的人特别崇拜约瑟,把这位耶稣的世俗养父的地位排在仅次于圣母玛丽亚之后,拉图尔把圣约瑟画成身材魁武伟岸,可说是非常确切。他弯着腰,大手紧握着工具,肌肉突起,汗珠在手臂和额头上闪着光,显示他正在努力地工作着。年幼的耶稣头上没有神所特有的光环或其他任何外表装饰物,他举着一支蜡烛,这支蜡烛是画面上惟一的光源,就像耶稣是世界上惟一的神灵之光的光源一样。耶稣幼嫩细腻的肢体白里透红,就像一股从体内向外自然放射的光芒一样,拉图尔只有在画神的时候,才会使用这种技法。木匠正在加工的那块木头,在这里象征十字架。

一个成语

北面称臣

古代君主坐北朝南,臣子面北朝拜,故以“北面称臣”指向别人臣服。现用于在某方面不及他人而甘愿认输时。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在这场排球赛中,对方的球技和战术都高我们一筹,我方球队不得不~。

俯首称臣

南越王称臣

人物:汉高祖、陆贾、尉他

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他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考虑天下初定,中国劳苦,就没有诛杀尉他,还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他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生到了南越,尉他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生。陆生就此向尉他说道:“您本是中国人,亲戚、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中国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因此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傲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

原文: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他魋结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彊。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彊於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一句古文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必须三十年以后才能实施仁政。”

①王者:能治国安邦、以德行仁的贤明君王。②世:三十年是一世。

为什么要三十年后才能实行仁政呢?这则语录如何理解?

版本一:

上一章孔子讲,“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意思是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残暴,免去刑杀了。善人施行德治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到达理想境界,本章又说,王者治理国家也需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仁政。同样,王者在实现仁政之前的三十年间,也不能排除刑罚杀戮手段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版本二:

孔子是说要实行王道的仁政,一个朝代建立之初是很难做到的。必须要加以时间的培养,并有隔世或隔代的努力。有了安定的社会基础、繁荣的经济基础,根深蒂固的文化教育,然后才能“世而后仁”。

版本三(来自“木子的博客”):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对于社会的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孔子及其弟子们对于自己的学说当时并不能实现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如此明明知道自己的学说不能适用于社会现实,为什么还要东奔西走,推行自己的仁学呢?这就是儒家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精神就算是一个守大门的人都知道。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14·41』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宵,[第二天清早进城,]司门者道:“从哪儿来?”子路道:“从孔家来。”司门者道:“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定要去做的人吗?”)

他的学说甚至在当时是被人嘲笑的对象。甚至有人在挖他的墙角,让他的弟子子路改换门庭,离开孔门,别寻真理。

如孔子使子路问津焉。……问于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18·6』孔子叫子路去问渡口。……问于桀溺,……曰:“像洪水一样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革它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逃避坏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逃避整个社会的人呢?”)子路回来报告给孔子,对于这样的隐者式人物,当时孔子的评价是“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我们既然不可以同飞禽走兽合群共处,若不同人群打交道,又同什么去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同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又有一次,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diào)。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8·7』子路跟随着孔子,却远落在后面,碰到一个老头,用拐杖挑着除草用的工具。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头道:“你这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谁晓得你的老师是什么人?”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锄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两个儿子出来相见。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报告了这件事。孔子道:“这是位隐士。”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他却走开了。子路便道:“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关系,怎么能不管呢?你原想不玷污自身,却不知道这样隐居便是忽视了君臣间的必要关系。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尽应尽之责。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孔子及其弟子们真的着魔到如此地步吗?非要在一条没有希望的道路上前行,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撞了南墙还不回头?

非也,让我们且看历史的发展。

历史发展表明,经过春秋(公元前~公元前年)战国(公元前~公元前年)的一番动乱,先是秦国利用法家思想,耕战之术实现了统一。但秦始皇死后不久,人民对于秦的严刑苛法极为不满,起义的起义,反抗的反抗,又是一番征战,西楚霸王项羽经历短暂的胜利后被约法三章的刘邦逼死,刘邦建立了西汉。西汉初年,黄老学说盛行,国家与民休息,得到了发展,到了汉武帝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的中国,直至民国,官方的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包括我们每一个人,血液里或多或少流淌着儒家气息。

如此看来,孔子是不是早就预见到了这之后人类历史的发展呢?如果把汉武帝当作王者的话,这之后的历史是不是也就可以看作是“必世而后仁”,社会终究接受了他的思想,并一直传承下去。甚至在其后的发展中,即便是蒙古人统治的元朝、满族人统治的清朝,经过短暂的反复,国家的官方主流思想一直是儒家的思想。

一段摘抄

战胜生命的苦恼的途径既不是宗教的解脱,也不是长寿的诀窍,而是文化和艺术的创造。——周国平《守望的距离》

尼采酒神精神的出发点:肯定生命,就应将生命固有的痛苦和悲剧一并肯定。

周国平:生命的苦恼本身是生命欢乐的一种体现。伟大的幸福正是与巨大的痛苦相对抗所产生的崇高感。琐屑的烦恼总是与渺小的欢乐结伴而行,伟大的痛苦则与伟大的欢乐如影随形。天才都是一些对于生命的苦恼有着深切感受的人,这是一种形而上的苦恼,最独特的自我对于绝对抱着最热烈的憧憬,没有比这种渴望更折磨人的了。然而,似乎作为补偿,正是这种渴望驱使天才从事创造,在创造中品尝到了自我与绝对相融合的欢心。创造的欢欣是生命最高的欢乐,是一种形而上的欢乐。在天才身上,自我与绝对之间的对立发展到了极点,终于又奇迹般地答道统一。所以,天才的作品既有最独特的个性,又有永恒的魅力。

尼采酒神精神的归宿点:以创造的欢欣来战胜生命的苦恼。

在尼采心中,唯有文化的创造才能沟通自我和绝对,救济生命的苦恼。

尼采酒神哲学两大口号:生命、文化。

生命是人生之树的根本,文化是人生之树的花果。第一要肯定生命,为此尼采反对宗教和伦理。宗教和伦理都是否定生命。第二要创造文化,为此尼采反对政治至上、科学至上、物质利益至上的人生态度。

尼采寻求哲学的智慧,找到的是诗。艺术和审美便是尼采心中唯一足以战胜生命的苦恼的力量,便是他珍视的文化。

尼采认为: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如果没有艺术的慰藉,人就会厌世和自杀。

周国平:通过文化价值的创造,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意义世界,这个世界仅仅用自然界的眼光来看才是虚幻的,用人的眼光来看,它是完全真实的,唯有生活在其中,人才觉得自己是人。创造赋予生命的意义是真实的,因而它对生命的苦恼的战胜也是真实的。

一则视频

TED视频:如何拍出壮阔景观的日夜星辰他每张照片均拍摄20小时以上

05:17

昼夜之间

大多取景于固定的至高点,而且从不移动。随着时间流动,捕捉人类活动和光影变幻。

每个地点连续拍摄15到30小时,单次素材超过张。挑选出最佳瞬间,从白昼到黑夜。

以时间为轴,将这些美妙瞬间融合到一张照片中。

阅读上一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