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615/p6vkf3q.html刘皇叔一生行仁义之风,以扶汉兴刘,安邦定国为己任,为什么在临死时,没有坚持住兴复汉室这毕生的理想,而对丞相说君可自取?虽然丞相没有自取的可能性,但是这样一说,岂不是否认了自己的正统性,否认了自己争取天下的动机?
真的想多了。蜀汉政权那时可谓是风雨飘摇,只有诸葛亮才能力挽危局。刘备这么说,是为了防止有猪队友坑诸葛亮。他要给诸葛亮绝对的权力,以免受他人的牵制。
所以说君可自取,就是向他人表示:你们看,诸葛亮就算篡位,那也是我允许的,那么篡位以下的事(整顿朝政,铲除奸党,兴师北伐),你们谁也别质疑他。
蜀汉公司投资创业出现重大失误,老板气得马上要挂了,公司也快黄了。老板看看自己年轻的孩子,没操盘过什么大项目,虽然在重要事件中出过几次场,但场场都是被救的戏份。指望他撑起来公司的大盘子,显然不现实。
那只能指望公司二号人物,还记得当年的初心和理想,支撑公司继续走下去了。但把这个破烂公司经营下去,对老二来说,并不是最优的选择,甚至是最差的。
如果把整个公司,打包卖给隔壁老王,不对,是隔壁老曹,老二可以在隔壁公司那轻松混个高管。把自己的公司股权卖掉,老二既清闲又能发大财。选择继续把公司经营下去,要堵的窟窿太多了,还有一堆人找你麻烦。
快死的董事长,这时也没法给老二更好的待遇了,就帮你排个雷吧。于是董事长就说,实在不行,就把我的股权都送你了。有老板这个遗嘱在,造谣老二想当董事长的人就少了。老板都愿意把股权给老二,你还在那儿瞎BB啥?
当时的蜀国,是妥妥的负资产。对于刘备来说,他的意思就是:看在你我的交情和当年的理想上,把这个摊子撑下去吧。说白了,哪怕刘备不说这话,除非他现场把诸葛亮干掉,他还有办法管死后诸葛亮怎么样?
所以刘备把话说得很明白,你干或不干,完全在你,看的就是你我的这份交情。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应该并不是真要诸葛亮篡位自立,而是刘备希望诸葛亮能拥有放开手脚的权利,像汉武帝的托孤之臣霍光那样。
为何说刘备是希望诸葛亮效霍光,而不是赞同他自立为皇?因为刘备在说了这句话后,又特地叫来刘禅的兄弟,对他们说: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意思是,你们几兄弟,今后都要从丞相事,要待他像待父亲一样。也就是暗示:如果刘禅像汉废帝那样胡作非为,我这剩下的两个儿子就随丞相挑选。
刘备很明显希望诸葛亮效仿的人是霍光。刘备一生都对诸葛亮非常信任,敬重。他不会担心诸葛亮会与刘禅之间产生汉宣帝和霍光那样的矛盾,他反而会担心,因为诸葛亮和刘禅之间感情太深,而下不了这个决心。
诸葛亮从小看着刘禅长大,是刘禅封太子时的持节大臣——“使使持节丞相亮授印缓,敬听师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可不勉与!”《魏略》甚至因此说,诸葛亮是刘禅的太子太傅。
话又说回来,刘禅对他的“相父”,也是真的有真感情的,从古至今,作为托孤大臣,大多下场凄惨,即便生前能保,死后也难以庇护后人,即便周公,尚有恐惧流言之日。
然而诸葛亮“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其中除了他自己持身正得无可指摘的因素之外,恐怕还得归功于刘备、刘禅父子,以宽广仁爱的心胸所交付的无边信任。
事实上,以当时天下人的心态,诸葛亮才是蜀汉之主,他要不要踢掉刘禅,完全只看诸葛亮的心情和想法。哪怕他不直接干掉刘禅,向魏国称藩,然后过个几年,曹魏再给公告天下,改封诸葛亮为蜀王,事情就结了。
总之,刘备死了,如果诸葛亮不打算撑下去,蜀国就很难保住。所以,刘备直接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只求诸葛亮看在共同奋斗的革命情谊上,不忘初心,继承理想。
刘备为什么要公开说?其实就是挑明这个:不管诸葛亮做了什么决定,都是我的意思。哪怕是投降,哪怕是废了我儿子自立,你们也别打着我的旗号反对。
我相信你诸葛亮的人品和能力,能帮我撑住这个烂摊子,能继承我们的理想;但是如果你不想,如果你觉得太累,如果你最终不打算继承,那么,我也表示支持,我不会责怪你。
刘备敢于这么说和做,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基于对那年,俩人在草庐那惊人又深厚的一瞥,只因那一见,便“情定终生”......从那以后,他的志向就是他的志向,他的所有也即他的所有。
当年刘备兴冲冲来到草庐前的时候,他已经四十六岁了,前半生的风刀霜剑摧残着他,令他本就喜怒不形于色的心态更加稳健。即使是面对再尴尬的情况,他都不会尴尬。
比如那天他求见时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草庐前的童子说:我记不住这么长的名字。风雪呼啸,张飞关羽都替自家大哥尴尬,刘备不尴尬。
刘备笑呵呵的,说没事,你就说刘备来拜访。
童子还是不理他,说主人出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他天天都在外边浪,跟农人研究种地,跟商贩研究账目,更工匠研究制器,要是他对什么繁杂的东西感兴趣了,十天半个月也未必能回呢。
刘备笑得更灿烂,说那行,那我下次一定再来拜访。
一回头,张飞气呼呼等着大哥变脸。这么多年了,大哥变脸这种戏他百看不厌,前一刻大哥对着曹操泪眼蒙蒙,谈及少年时同在洛阳的美妙时光,一转头就沉下脸来,把曹操的情报卖给袁绍。
这回刘备却没变脸,刘备还是笑得很开心。关羽若有所悟,说大哥是真觉得这孔明值得?刘备说岂止是值得,简直是太特么的值得!张飞:......
刘备给他解释,说这年头,士人群体里知名的读书人,还能去涉猎百科,博闻强识,居草庐而知天下事,这样的人,完全能胜任一切工作,如果有了他,我能把他往死里用!
当年,那个中年人和那个年轻人,在茅庐之中的秉烛夜谈,是中年人微笑的看着年轻人对他侃侃而谈。谈如何三分天下,谈如何恢复大汉江山,谈他们共同的理想。
而现在,年轻人不再年轻,而中年人,也变成了老年人。当老年人拉着中年人的手,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真的只是想要,将那份理想继续下去。
“我知道我犯过很多错,我知道我没听你的意见,所以,在我走后,如果你需要,这一切就交给你了,只要你能让我们的理想实现,一切,都听你的。”
这是最高级别的信任,这不是对臣子的委托,而是对知己和朋友的托付。可以相信,这一刻,刘备眼中的诸葛武侯,不是臣子,而是他的知己,他的朋友,他能托付一切的存在。
所以,面对你最信任的朋友,知己,在临终之际,把自己的事业,交付于他,这就是刘备最后所能做的一切。所以,至少在这一刻,刘备,作为一个君主,是幸福的。因为至少,他不是孤家寡人。
晚年的刘备认为公大于私,儿子是血脉和姓氏的延续,诸葛是精神和理想的延续。刘备一生命途多舛,却百折不挠,从不曾放弃理想。诸葛亮无论人品还是才干都值得信赖,一定会延续他的梦想继续战斗。
其实即使是从权谋的角度,刘备这样做依旧是为了保护诸葛亮。因为说这话,本质上是让刘禅和诸葛亮,形成互相为对方撑腰的良性循环状态。自古以来,兔死狗烹已经发生了太多次,前有范蠡,后有霍光。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行事作风,不仅是对刘备的忠诚,更是知遇之恩,为了报答知遇之恩,拼上自己的一切,为了这一句承诺,一代传奇燃尽了自己的一生,在漆黑的历史星空下,献上了最绚丽的无双之舞......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