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十六岁的刘彻登基为帝之时,汉王朝已经建立六十多年了,在经历秦王朝暴政的满目疮痍之后,汉初的统治者们一直以稳定局势、恢复生产为目标,遵循黄老思想,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方针来安邦定国。
这一治国策略也确实取得了卓绝的成效,正如班固在《汉书》中所描述的:“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司马迁在《史记·平淮书》中也有对当时社会情况的描述:“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瘐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可见,在刘彻登基的时候,他的先祖们已经为江山社稷做出了傲人的成绩,开创了一片富庶繁华的太平景象,这对于刘彻来说是好事,同时也是压力。刘彻从没想过要去做一个“守成”的太平皇帝,面对先祖的政绩,他想到的是超越,他渴望证明自己的能力,渴望建立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功伟绩,这种渴望在他即位之初便体现出来了。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年)十月,刚刚即位的刘彻就下了一道诏书,要求各处官员为朝廷举荐人才。当时汉朝选拔官员的制度主要是察举制,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考察推举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做官。察举制最初施行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和程序,完全是统治者根据其施政情况而自主进行调整的。察举制的第一道程序就是推荐,由各处的官员给中央推荐,被推荐的人才有资格参加朝廷的考试,然后朝廷再根据这些人的考试成绩给他们授予不同的官职。
在这一次的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是一个叫董仲舒的书生。董仲舒非常有名,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名的“书呆子”。《汉书·董仲舒传》里记载了一件关于董仲舒的事情,说这董仲舒家里有一座十分漂亮的花园,一到春天,姹紫嫣红,满园春色关不住,进入夏夜,百鸟争鸣,树上鸣蝉自在鸣,那是相当漂亮,相当有意境的。但董仲舒三年都没踏进过这花园一步,他在干什么呢?在读书!整天都待在书房里,研究儒学,寒来暑往,对外界的美景一直视而不见。形容人心无旁骛,专心苦读的成语“目不窥园”就来自于这个故事。
在“笔试”成绩出来之后,按照惯例,就进入了“面试”环节。刘彻召见的第一个参加“面试”的考生当然就是以第一名成绩脱颖而出的董仲舒。“面试”的过程被称为“对策”,在“面试”过程中,皇帝提出的问题被称为“策问”,考生的回答则称为“策文”。
在这次“面试”中,刘彻一共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第一问是巩固政治的根本道理;第二问是治理国家的权术;第三问的是关于天人感应的问题。在这三次策问中,董仲舒以三篇精彩绝伦的策文进行应答,赢得了年轻皇帝的赞赏,这三篇策文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天人三策”。概括来说,“天人三策”主要有五个重点内容。
第一点,新王改制。
新王指的就是王朝出现更迭时登基的新皇帝。董仲舒认为,新皇帝登基,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改变王朝原本的旧制度,而要改变旧制度,首先就要从“仪式”开始。改仪式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改正朔;二是易服色。
所谓“改正朔”,其实指的就是改变历法;而“易服色”,指的就是改变王朝崇尚的颜色,包括服装的颜色,祭祀的牲口、车马的颜色等。中国每一个王朝都有各自崇尚的颜色,比如夏朝崇尚黑色,商朝崇尚白色,周朝崇尚赤色等。
这种改制的方式说白了,其实就是做表面工作。做这种表面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呢?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了“君权神授”的思想主张来解释这一行为。董仲舒认为,皇帝是“真命天子”,是由上天选中来统治天下,拯救苍生的人,新王朝取代旧王朝,那是老天爷的意思。改制度其实就是开启新时代的一种象征。
董仲舒的这一解释,瞬间就征服了年轻的皇帝。我们知道,西汉王朝的建立其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武力夺权的过程。高祖刘邦出身草荞,身份地位与一般市井之徒无异。但如果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思想成立,那么高祖刘邦的地位立马就不同了,他的身份地位等都不再重要,因为他是上天“选中”的人,是“真命天子。可以说,这一思想从理论上证明了西汉政权的神圣性与合法性,同时也拔高了西汉统治者的地位。
第二点,“大一统”。
“大一统”指的就是重视天下的统一。董仲舒认为,统治者的最高政治理想应该是实现天下的统一,这一点与刘彻的思想不谋而合。此前说过,刘彻并不满足于做一个守成的君主,他需要超越和突破,而要超越和突破就必须开疆拓土,建立更甚前人的丰功伟绩,因此,“大一统”可以说是刘彻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
第三点,“兴太学,举贤良”。
董仲舒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实现宏伟的政治理想,人才是最为关键却又稀缺的资源。朝廷需要人才,但人才却又非常少,供不应求,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自己培养,这就是“兴太学”。“兴太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朝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人才的定向培养,控制不同方面,不同类型人才的比例,并进行合理分配。
此外,为了广罗天下人本,董仲舒还提出,应该将察举制完善化、规范化,让“举贤良”成为一种特定的人才输入渠道。董仲舒建议,让举荐人才成为诸侯、郡守等高官的“工作任务”之一,令其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两个人才,借以考察这些高官的识人能力。如果举荐不当,推举的官员也应该受到惩罚。
第四点,“尊儒”。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中有这样一句话:“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意思就是说,除了“六经”之外的书,就不要让老百姓读了。这就是后来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政方针的来源和根据。
蓝仲舒提出的"尊儒”方针,实际上是为了限制天下民众的思想。古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思想是比行为更难控制的东西,而思想的形成往往与民众接触到的学说观点有莫大的关系。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实际上也是为了控制民众思想,但秦始皇的做法显然过于极端,容易激起民众反抗。而现在,董仲舒是让民众读书,只不过要限制他们只能读儒家的书,以此来约束民众的思想。
第五点,“更化”。
所谓“更化”的意思,其实就是“改革”。董仲舒提出这样一种看法:大汉得到天下之后,之所以一直没能迅速发展崛起成一个超级大国,其根源就在于一直没有改革。董仲舒认为,秦朝之所以会灭亡,就是因为它的制度和管理方式不符合潮流,但它却没有改革。可见,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要不断进步,不断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
《天人三策》对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所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甚至可以说他的思想为大汉乃至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统一的改治基调。有趣的是,汉武帝刘彻虽然对这位董生的思想推崇备至,甚至确立了"尊儒”的基本国策,但对董生本人却始终没有重用,而是在不久之后将他派往江都,做了易王刘非的国相,这自然都是后话了。
雄心勃勃的刘彻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展开行动,渴望证明自己的实力,在与董生“相遇”之后,刘彻基本上已经确立了治国思想,接下来就只剩大刀阔斧地对朝堂展开新动作了。
汉朝官制主要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中央的最高行政权分别由“三公”进行掌管,而“三公”指的就是丞相、太尉以及御史大夫。作为“三公”之首的丞相在朝廷里权力非常大,对百官有选举、任免、升降以及刑赏的权力,可以说把持了所有外朝事务。因此,要对朝堂进行改革,展开新的动作,首先就必须拿“三公”开刀,尤其是丞相。
刘彻上台的时候,担任丞相一职的,是他的父亲景帝为他留下的引路人,他的老师卫绾。我们知道,卫绾受到重用,和他个人的能力与才华是没什么关系的,而他本人实际上也相当有自知之明,他明白自己之所以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主要是因为景帝看重他老实本分,而不是因为自己身上有什么治国之才。因此在担任丞相期间,卫绾处处谨小慎微,在政治上几乎没有任何作为,皇帝说什么他就是什么,从来没有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