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保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那书那人我的书香岁月新湖南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什么医院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文/楚国良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圣人孔夫子70岁以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总结出的人生在不同年龄阶段达到的一种境界,以至成为后人的至理名言。

临近退休,即将进入耳顺之年。每每朋友之间闲聊,同学之间聚会,言谈之中涉及最多的无非还是房子、车子、票子、位子。说的虽然现实,却难免有点世俗。我呢,走亲访友,串个门子,惟感兴趣的却是看看别人家有没有书房,书架上摆些什么书。以此来辨人识人。虽说不是很准,至少能知道二者趣味是否相投,交往之中不至于尴尬。

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时值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际,就自己这么些年跟书的情缘来说,喜欢读书几十年,家有藏书几千册。有时读读写写也零星发表了一些不成大气的论文随笔。无非是读书·买书·藏书·写书这四件事而已,于是就这四件事一一说来,姑妄言之,权当闲谈。

——题记

读书

我小时候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个偏僻的农村,又恰逢计划经济年代,加之交通不便,信息十分闭塞,要想找到一本书来看显得非常困难,因为渴望求知,别人家糊墙的报紙,兄长读过的又保存下来的书籍,如《常识》《地理》之类的,甚至扫盲教材《农村常用杂字》也不曾放过。比如老家常说的角落,正确的写法是旮旯,只是好多人会念不会写,误以为是角落而己。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为了能看上书,我什么机会都不放过。记得有一次,我发现生产队里一个名叫十五婶的长辈,有个在城里居住的张姓外孙来乡下度假,带来几本小人书,我太想看那几本书了,可她外孙就是不给我,为了看到这几本书,我偷偷摘了自家菜地里的豆角,后山上的毛桃子送给他吃,一番贿赂之后,他才答应借我一本看。

正规的出版物除了中小学教材,能找到的书籍实在是太少了。那时候,公开发行,又可以随处找到的书籍,要数红宝书《毛泽东选集》四卷本。当然,那些识字不多庄稼汉可不管什么红宝书,更不知道它的珍贵,居然有人拿它包食品,有人拿它当卷旱烟的纸。我家也有一套,虽然书中有些字还不认全,也没有《新华字典》可以查阅。却是囫囵吞枣,不知道翻看了多少遍,一直到把书看的残破不全为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初中,进入初中后,书多了起来,看书的途径也多了起来,书得到的也容易了一些,于是更加如痴如狂的读书。

记得在本村仁和学校读初中时,正是农业学大寨运动时期,大队上开始有了图书室,上面拨来一批图书,这其中不乏四大名著等一些好书。恰好同班颜姓同学与我关系不错,他母亲是大队干部,又兼管大队图书室,于是利用初中两年的午睡时间,通读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还好当年初中的班主任老师见我如此爱学习,网开一面,没作过任何追究,现在回想起来,甚是难得。及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有幸进入大学中文专业之后,才知道:四大名著,又称四大小说,是指《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及《红楼梦》四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是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作品。这四部著作历久不衰,其中的故事、场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四部著作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

大学时,读的是师范院校。三年中,除了每天上午的听课外,下午,晚上的时间基本上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给自己原本贫困的脑袋不断地补充营养,我把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不停地借书看书.给自己原本贫困的脑袋不断地补充营养。著名香港作家金庸创作的首部长篇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那时读过,受书中人物影响,大一时还曾坚持冷水浴一年。大有恨不能穿越到游侠时代,仗剑走天涯,除却人间不平事的遗憾。

参加工作后,先是在县五中做语文教师,后是在县委宣传部搞新闻报道,讲课滔滔不绝,行文信手拈来,这才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调市委党校工作,接触多的是领导干部,阅读多的是政治书籍。对读书的重要性更是体会犹深,对伟人毛泽东的读书方法更是佩服至极。在我看来/p>

读书需要心情,读书的心情就是对阅读的热爱。人有爱读书和不爱读书两类。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宋真宗赵恒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古人为金钱美女而读书的功利动机。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手不释卷,则是为了获取知识,追求真理,激发克敌制胜的灵感,研究治国安邦的方略。无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日理万机的执政时期,书籍都是毛泽东最亲密的伙伴,读书都是毛泽东最大的爱好,他的马背上是书,窑洞里是书,桌子上是书,床上也是书。毛泽东走到哪里,书就读到哪里。读书是一种乐趣。毛泽东的成功,在于他心真,他用比别人更浓的兴趣,读了比别人更多的书。

读书需要心境,读书的心境就是心态的宁静。成年人扮演着社会和家庭的多重角色,工作很忙,生活很累,心情有时候也很烦。成年人读书,往往是工作之余忙里偷闲,闲暇之时闹中取静。只有静如止水,心无旁骛,才有可能把文字装进心灵。如果杂念丛生,心浮气躁,心灵之窗就会堵塞,书就读不进去。为了练就在嘈杂的环境中静心读书的本事,青年毛泽东曾经专门跑到熙熙攘攘的闹市读书。毛泽东读书不择场地,不讲条件,在大军围困的井冈山上,在枪林弹雨的长征途中,在奔波巡视的专用列车里,不论多忙,只要一拿起书,毛泽东立马入神,如醉如痴。一部多万字的《资治通鉴》,毛泽东读了17遍。读书是一种修养。毛泽东的成功,在于他心静,他用比别人更静的心态,读了比别人更精的书。

读书需要心力,读书的心力就是将精神专注于书本的能力。时间和空间都是稀缺资源。成年人读书,缺少大块时间和不受干扰的空间。只有全神贯注,专心致志,才有可能把杂事搁在一边,将干扰置之脑后,暂且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全心全意与作者对话、与思想交流。如果六根不净,心猿意马,心灵机理就会排斥,书就吸收不了。毛泽东读过私塾,《三字经》《论语》《孟子》《诗经》,背诵如流。毛泽东喜爱韩愈的文章,竟然将《韩昌黎诗文全集》的大部分诗文读得烂熟,背得流利。读书是一种功夫。毛泽东的成功,在于他心定,他用比别人更专的精力,读了比别人更好的书。

读书需要心气,读书的心气来自做人的格局。读书读的是境界,读的是经验,读的是智慧,读的是能力,既要读前人留下的有字经典,也要读当今社会的无字天书,最忌讳装潢门面的假读书、一知半解的浅读书和生吞活剥的死读书。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读书的要义是独立思考,学以致用。年,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毛泽东,读完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以后大彻大悟,牢固确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找到了救国救民的钥匙。读书是一种创造。毛泽东的成功,在于他心灵,他用比别人更活的方法,读了比别人更有用的书。

买书

看书是一种陶冶,买书有何尝不另是一番境界呢?就像天天守候在校园的某个角落盯着一排排的美女经过,而最终让你心动再到心安的只有与你牵手长行的那一位。红粉可以有一堆,但老婆只有一位,而且还是珍藏版的。同样,我们耐不住寂寞遨游在书海,然而,好书就是好书,好比佳人,年过半百仍会耐人寻味。珍藏几本好书,即使供着,偶尔只是翻一翻,也比天天盯着美人摩拳擦掌舒坦。偶尔心闲,一杯咖啡,从书架取出一本闲书来,伴着音乐的共鸣,体味的不仅仅是书里的内容,更多的是当年的酸甜苦辣,一丝丝的回忆欣然浮于脑海。

回顾过去的几十年,终是陶渊明说过的:“好读书,不求甚解,顶多算半个知识分子。我这人一向懒散,对吃的没什么讲究,对穿的也没什么排场。然既有读书之好,买书便成为必不可少的消费。

休息之余,各大新华书店便是常去之购物场所,消费主流。以前在乡下工作,一有机会进城,湘潭市新华书店自是必去,及至调进湘潭市区,最喜欢去的还是省城袁家岭新华书店。如今,居家不远处,有个白石古莲城古玩市场,每逢周未便有书市,一有闲瑕,便去淘书,地摊上,书虽有些破旧,但却是实体书店里想买而买不到的,偶有所获,便是欣喜若狂。

本人喜书,不论以定价、论重、还是以质,都以自己喜欢为标准。家中己存有关古典诗词的书籍五十有余,《唐诗宋词全集》及唐诗、宋词、元曲的鉴赏词典己藏多年。而号称“人生智慧品读馆”的《人一生要读的古典诗词》是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是本新书。它从《古歌谣》《诗经》到明、清众多诗词中节选出四百一十八首。此书序言中道:“不读诗词,不足以知春秋历史;不读诗词,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读诗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不读诗词,不足以见流彩华章之美。”我不知编者寻来的是哪位古贤諴言,但深知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其中不少名篇佳句脍炙人口、传颂至今。虽有不少版本,但新书节选有何新意?放在床头,随手拈耒一读,品诗意、人境界,也是一种自乐。

再说买书。从定价、销售机制和营销策略等方面来看,书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商品。它跟其他商品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承载的是文化内容,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商品。然而仅仅具备文化内涵,并不能说书跟其他商品就有本质区别。且不说书本身有好书烂书之分,烂书承载的内容不但无益,反而具有负面效应,就拿其他商品而言,它们其实也无一不承载着人类赋予的意义。手机之于交流与身份象征,电视之于休闲与新闻信息传播、电脑之于计算与信息开发,甚至普通的食物,诸如饺子之于填饱肚子与节日习俗,火锅之于取暖与聚会欢乐,只要是人类使用的物件,自然都会有相应的价值、用途和意义。书在这方面并没有明显的特别之处。于是,人们在买书之时考虑性价比,考虑用最小支出获得最大收益,本来就无可厚非。民营书店代替新华书店、网店又代替民营书店,这种变迁的背后,都是买书之人之于经济理性作出的选择而已。

藏书

我认为,每一个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都应该在青年时期就开始搜集和收藏书籍。人们应该有自己的书柜,书柜应该没有门,玻璃窗或锁,它们应该是开放的、方便的,眼一见到即可伸手取得。最好的墙壁饰物是书,它们的颜色和外观丰富多采,胜过任何墙纸,它们的图样设计也更有吸引力。它们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集中了许多各不相同的名人。当你独自坐在室内炉火旁时,你会觉得身边围聚着不少知心朋友,你知道一眼就能看到他们,这是令人既激动又振奋的。你不必读遍全部藏书,我的室内生活多半是在一间存放着藏书的房间里度过的。对于陌生人提出的一个千篇一律的问题,我有一个常备的答案“这些书你全都读过了吗?”“有些书读过两遍。”这个回答既真实,又出乎他们的意料。

书籍是人所拥有的,由人使用的,为人服务的。文学是历史的永存部分,它是人的品格中最好的、最持久的部分。我们最好的朋友当然是活生生的,能喘气的,有血有肉的男男女女。书籍朋友较之有生命的朋友有着这样的长处:任何时候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接触到世界上最真实的气质高贵的人们。已故的伟人是我们无法亲身接触的,而活着的伟人通常几乎也是同样地无法接近的,至于我们个人的朋友和熟人,我们也不能经常看见他们,他们或许已经就寝,或许已经出门旅行去了。可是,在你的私人藏书内,你可以在任何时候同苏格拉底或莎士比亚,或卡莱尔,或大小仲马,或狄更斯,或萧伯纳,或巴里,或高尔斯华绥交谈。而且,毫无疑问,在这些书里,你可以看到这些人正处于他们的最佳状态.尽力以最好的东西使你高兴,给你一个好印象。就像观众对演员是必要的一样,你对这些作家是必要的,只不过你不是看见他们戴着面具,而是一直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最深处。

经常有人问我现在有多少藏书,对于藏书几万册以上的藏书大家来说,我区区几千册藏书,羞于开口。明末才子张岱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一个人必须有些癖好(嗜好),否则会失去真性情。

进入信息时代,有非常多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