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名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作者:蘅苒,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01
英雄出少年,艺高人胆大
公元年,在山东济南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一个将会名垂千古的婴儿出生了。长辈们给他取了一个和汉代的大将军霍去病相呼应的名字,叫他辛弃疾。
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这个孩子注定会成为像霍去病一样的英雄。
辛弃疾出生时,“靖康之难”已经过去十四年。
沦陷区的大多数人虽然不甘心做亡国奴,但是为了活下去就必须学会向生活妥协。
辛弃疾的祖辈父辈就是这样,他们心怀大宋,却为了家人家族不得不把爱国之心埋在心底,接受金朝的官位。
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中就说他的祖父辛赞经常带他们登高望远,指点山河,恨不得立刻带兵起义,痛痛快快跟金人算一算国仇家恨。
在祖父的指导下,辛弃疾带着随从去燕山一带实地考察,这为以后的成功起兵提供了可靠的情报支持。
耳濡目染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实地走访对地形的勘察,为辛弃疾的一鸣惊人积累了足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年,金国首领完颜亮迁都开封,集结了大批人马,准备发动战争,攻打南宋。
金人忙于准备前线的战事,后方自然相对空虚。
对于辛弃疾来说,此时正是起兵的最佳时机。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迅速抓住了这一时机,毫不犹豫地在济南南部山区拉起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
英雄的眼光往往是相似的,在山东,和辛弃疾前后脚起义的还有个叫耿京的汉子。耿京的二十几万人马迅速壮大,让辛弃疾看到了挥军南下的希望,于是便主动入了伙。
正如《国际歌》里所唱的“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在那个时候,沦陷区里吃不饱穿不暖的往往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对金人来说,他们就像牛马一样,可以被任意侮辱、虐待,甚至宰杀。
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当有人振臂高呼时,这些被压迫到无法喘息的人民爆发了。
在起义军里,像辛弃疾这样参加过科举,还小有名气的人有且只有他一个,于是他便责无旁贷地担任了文书管理工作,成了起义军里的“掌书记”。
掌书记相当于全军的机要秘书,所有的机密文件、印信都由他掌握。但是年轻的掌书记辛弃疾识人不清,被一个叫义端的和尚给坑得差点害得人头落地。
这个本该四大皆空的义端和尚在乱世中毅然抛弃了佛祖,在济南附近拉起了一千多人的队伍,扯了大旗,要抗金。
因为和义端有些私交,辛弃疾便替义端和耿京拉了红线,把义端吸纳进了耿京的队伍。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这是一桩好事。可是,人算不如天算。
义端和尚不仅革命性不够彻底,遁出空门后还被世上的功名利禄迷了心窍。
他偷走了由辛弃疾保管的耿京的大印。
掌书记介绍来的合伙人偷走了掌书记保管的主帅大印,这怎么看都像是监守自盗、蓄意为之啊。
耿京愤怒了,要杀掉辛弃疾。
辛弃疾被摆了一道,眼看着人头不保了,但他会心甘情愿背黑锅吗?
显然不会。
山东硬汉辛弃疾拍着胸脯跟耿京立下了军令状:三天之内,我会杀掉义端;如果杀不掉,心甘情愿受死!
估算到义端的逃跑路线,辛弃疾一路快马加鞭追上了这个破了戒的和尚,砍下了他的脑袋。
当耿京看到了带着大印和脑袋回来的辛弃疾时,内心想必是极为震惊的。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队伍中这个唯一的知识分子竟然还是个“提笔能作文,上马能杀敌”的文武全才,心里对辛弃疾又多了几分看重。
等到完颜亮被部下杀死,金兵在采石渡战败,宋金休战后,金一面招安,一面镇压起义军时,辛弃疾提出南下归复宋朝,耿京便没有多少犹豫地同意了。
因为耿京集团里文盲半文盲居多,所以起草文书的工作自然而然由辛弃疾承担。
章表写好后,还让同为起义军首领的张安国等人签了名。
耿京派出了军中的二号人物,他亲密的战友和心腹贾瑞作为使者去和南宋朝廷接洽。
但是贾瑞和耿京一样是底层出身,别说复杂的礼仪制度,就连大字也不识几个。大概是长期被压迫的缘故,中国的老百姓对官员们有着与生俱来的畏惧感,就像食草动物,骨子里对食肉动物本能的恐惧一样。
对于马上要见到这个时代数一数二的大佬级人物,目不识丁的贾瑞表示很慌,万一一紧张回答不上来大佬们的提问,把事情搞砸了可怎么办。
于是便向大哥耿京申请,为了顺利完成任务,他需要一个文人跟他一起去。辛弃疾作为二十几万人中唯一的文人,这个光荣感而艰巨的任务自然落在了他的肩上。
带着全村的希望,贾瑞带着辛弃疾出发了。他们一路南下,顺利甚至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不仅如预期的一样见到朝廷的将相大臣,还得到了皇帝赵构的亲自接见,赐官加爵,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满心欢喜的两人恨不得立马回到济南,将见到皇帝的激动心情和大哥一起分享。然而,刚走到江苏海州,就听说了大哥被人杀死了的噩耗。
原来,当初在归复书上签了名的张安国叛变了,拿了大哥耿京的人头换了金朝的官位和黄金。愤怒的辛弃疾决定要抓住这个言而无信的背叛者,为大哥报仇。
这是辛弃疾一生最英勇的时刻,也是他一生中最值得惊叹的壮举。一腔复仇热血的辛弃疾集结了五十人,从江苏海洲一路疾驰到了山东济州,大张旗鼓地跑到了金兵营地要求与张安国会面。
此时正在和手下吃吃喝喝的张安国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一次出乎意料的会面会使自己永远失去吃喝的机会。
满头雾水的张安国出了营帐就稀里糊涂地被辛弃疾绑上了马,抢人成功的辛弃疾还顺带策反了一万多跟随张安国投降了金国的士兵。
英雄出少年,艺高人胆大。五十人直入敌营,不仅毫发无伤,抓回了叛徒,还带走了敌人上万人,这种在话本中都不敢写的情节就这样活生生地被辛弃疾在现实中演绎了出来。
总觉得,即使后来辛弃疾没有成为伟大的词人,对于一个文人来说,单就这一件事,也足够青史留名了!
02
官场沉浮不值得,不如醉卧美人边
南归成功的辛弃疾被安排做了江阴军签判,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兼常务委员。
年,赵昚继位,年轻的帝王和高宗赵构不同,决心改变屈辱求和的对外政策,以武力恢复中原。
对于辛弃疾来说,这似乎会是一个机遇。
但顽皮的历史总是喜欢给人惊喜。
新皇帝把这一次的北伐的指挥权交给了一个只会说大话的书生张浚。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但是张浚的自我定位明显出了偏差,他没有将领的才华,却大包大揽了将领的活。
他的北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主战派被排挤出朝廷,本有机会大展拳脚的辛弃疾,也因此失去出场机会。
虽然这样,但他报国的热情并没有因为眼前对主战派不利的形势而消减。
本来就是敢与天公试比高的人,即使在主战派失利,战争、北伐这一类的词成了朝廷禁语的时候,他仍旧挺身而出、慷慨陈词,献上了十篇关于宋金两国从国力到战争形势的分析论文。
在被命名为《御戎十论》(即《美芹十论》)的上书中,我们看到了年轻的辛弃疾对于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正是这一份必胜的信念支持着这个几十年不被重用的将才在花甲之年毅然接受使命,为恢复家国奔赴前线。
十年十年又十年,从滁州到信州再到铅山,曾经志得意满的青年变成怀才不遇的中年,最终成了壮志难酬的老年。
少年英雄的报国之志不仅没有因时间的流逝减少,反而随着时间的积累沉淀得愈加沉郁厚重。
无可奈何的妥协退让和沉甸甸的国仇家恨时刻压在心头,纵然是顶天立地如辛弃疾也被压得喘不过气了。
他说: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他说: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娥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他说: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想当年,少年意气,驰骋千里,挥斥方遒。看如今,山河破碎无人理会,满腔热血无处挥洒,一片丹心空余叹息……
漫长几十年半官半隐的岁月里,他说,做个英雄真累,那不妨做个俗人,醉倒在美人怀里,睡醒在美酒杯中。
或许对于不得志的文人来说,美人的陪伴确实是可以消解人生的失意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落魄书生偶遇美艳妖精的故事流传了。
男人对于美人的需求,就像韩信点兵,往往是多多益善。
据考证,辛弃疾有名姓的侍妾就有五六人。
如在《鹧鸪天·困不成眠奈夜何》中提到的“娇痴却妒香香睡”的香香;
在《满江红莫折荼蘼阕》中提到的“侍者飞卿奉命书”中的“飞卿”;
在《临江仙·侍者阿钱将行,赋钱字以赠之》中的“阿钱”以及《鹊桥仙·送粉卿行》中提到的粉卿等等。
除了家里的侍妾,有野史记载,辛弃疾还有很多次的艳遇和光顾妓院的经历。
于是,很多人因此便断定,辛弃疾是个好色的英雄。
以现代社会的眼光来看,辛弃疾确实是好色的。
可是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似乎也是正常的现象。
我只能说,如果辛弃疾得到了朝廷重用,过上了金戈铁马的生活,大概就不会有闲情和侍妾们卿卿我我了吧!
美人们抚慰了孤独的寂寞的心灵,却排遣不了壮志难酬的郁气。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一群人喝酒是人生得意,一个人喝酒是举杯消愁。
李白高举酒杯劝岑夫子和丹丘生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但就算狂放如他也不得不承认“举杯销愁愁更愁”。
阮籍喝酒,是为了逃避祸事,不愿趋炎附势;
柳永喝酒,是为了纵情享乐,不愿追求浮名;
辛弃疾喝酒,是为了麻痹自我,不愿苟且偷安。
古人似乎都爱酒。
酒是创作的源泉,是相聚的喜悦,是离别的祝福,是得意时的畅饮,也是失望时的独酌。
英雄爱酒,曹操喝了酒吟诵“歌以咏志”;
才子爱酒,苏轼喝了酒感慨“人生如梦”;
英雄加才子的辛弃疾也爱酒,辛弃疾一生创作了多首词,“酒”是他词中出现的常客。
在滁州担任地方官时,劝朋友喝酒说:
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
青春元不老,君知否。
(《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青春不老,我们不醉,端起酒杯,大家出走一辈子,归来都是少年郎。
闲居上饶时,半醉半醒间回忆起自己当年沙场点兵的豪壮,忍不住给陈同甫写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满腔的愤懑和无奈无法排解,喝酒自然成了最佳选择,喝醉了便什么都不想。不仅什么都可以不想,还能借着酒兴给自己找找乐子。
比如说,跟松树较较劲: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喜欢喝酒,每次出去都喝得大醉而归。
他的妻子范氏怕他喝多,总会在窗户上写字,规劝他不要酗酒。
如此可见,辛弃疾对酒的热爱,应该很深沉。
有意思的是,晚年的辛弃疾竟然写了一首戒酒诗: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因为长期酗酒,年纪大了的辛弃疾健康状况堪忧,“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大概是得了糖尿病、咽喉炎,睡觉时鼾声如雷,可能还患上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他决定戒酒,但是酒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再加上酒杯这种欲拒还迎的状态,真是戒酒路上的一座大山。
打算戒酒的辛弃疾内心十分矛盾,相依为命几十年的酒杯毕竟是有感情的,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戒还是不戒?这是个问题!
然而,这个问题在老友来访时,迎刃而解了。
于是,他又写了一首词,跟酒杯推心置腹地说,朋友说啊,生病是身体的原因,跟你没关系啊。
我想听从朋友的意见,你别笑话我啊,我毕竟不是司马睿那样的勇士。
朋友劝酒劝得太热情了,今天我还是一醉方休吧!
二十二岁的高起点之后,便一直在降落,酒已经成了他的的精神寄托。
英雄始终在被现实磋磨,唯有杯中美酒和怀中美人可以一解万千惆怅。
我时常想,如果早知道南下会有这么多的坎坷蹉跎,他还会义无反顾吗?
像辛弃疾这样,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纵马定乾坤的人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少之又少,旷世难有的文武全才却像一朵璀璨的烟花,一瞬间的绽放后就没入了暗夜,永远失去了炫目的机会。
不甘沉寂,却不得不沉寂。
如果上天再给他一次机会选择,我希望他不做英雄,做个俗人,贪杯好色。
蘅苒,希望用文字,记录每一个瞬间的美好,有趣的灵魂总会相聚,我在一个有意思的地方,等一个有趣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