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保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财险公司承保盈利很难,现金流ldquo [复制链接]

1#

  

陈文辉会上表示,部分保险公司存在公司治理缺陷和内控不足风险。少数控股股东或内部控制人把保险公司定位为“融资平台”,利用信托计划等各种方式,作为通道为相关企业融资,进行不正当利益输送;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制度执行难以到位,大股东或董事长凌驾于内控至之上;投资管理能力不足。


  

下一步,保监会将加强部门间监管协调,形成监督合力;促进保险资产负债审慎监管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发挥偿付能力资本约束作用;继续深化资金运用改革和创新;加快推进监管基础设施建设。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表示,保险业应该防范五大类风险:

一是股票市场的系统性波动。面对股市震荡,保险公司应该把握时机。

二是巨灾风险。今年以来,灾害频发,对保险业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是声誉风险。一些营销员已经离开保险业,但依然打着保险公司的旗号,利用手中的资源售卖一些理财产品。

四是金融业交叉感染风险。证券、信托业的风险可能会传递到保险业,如一些信用债的兑付问题。

五是资产负债匹配风险。目前,公司一些保险存在“长险短卖“、”短钱长配”的问题。

人民时评:保险投资不能莽撞

今年以来,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频频举牌,在市场上激起层层波澜。人民日报连续刊发文章警示保险资金投资风险。

保险投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义务,要“稳”字当头,严格控制风险


  

今年以来,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频频举牌,在市场上激起层层波澜。人们关心:巨量资金从哪里来?这个“资本大鳄”加速游弋腾挪,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保险资金的规模不可小觑。年至04年十年间,全国保费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年均增速,行业资产从.5万亿元猛增到0万亿元。资金规模带来的增值冲动不可遏制。保险公司想通过资金运营增加利润,消费者希望保险兼具保障与理财功能。长期以来,有投资功能的险种一直是各公司的顶梁柱。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对保险资金的需要也十分热切。保险资金特别是长期寿险资金,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类项目的投资周期匹配,与权益类投资追求稳定长期收益的投资理念合拍,堪称优质资金。


  

正因如此,近年来监管部门对保险资金不断松绑,目前保险资金可投向权益类资产、基础设施、不动产、创投基金等多种渠道,投资蓝筹股者最高可动用保险机构总资产的40%。每一次保险投资*策开闸放水,市场都兴奋不已。养老、健康等居民需求缺口较大的产业,每有险资投入,社会各方也都不吝赞许。眼下正值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需要给养输血的当口,险资活跃,整体上看具有积极意义,是好事。


  

不过,保险资金并非保险公司的自有资产,它是百姓的养老钱、看病钱,是工农商业的救灾钱、救命钱,是经济社会发展抵御风险的兜底钱。保险投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义务,要“稳”字当头,严格控制风险。


  

最近,一些保险公司的大手笔之所以让人不放心,正是因为其违背了稳健原则——他们以非理性竞争的手段,用期限短、收益高的险种抢占市场,然后把这些保险资金通过信托或股市注入房地产等投资期较长的行业,形成短债长投的期限错配。这样一来,保单到期后保险公司不得不借新补旧,所承诺的收益也会越抬越高,终将难以为继。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有大批保险公司因房地产市场下行而倒闭。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先后有数家保险公司因提供较高保证回报的产品以及资产缩水而申请破产。这些都是前车之鉴。险资贸然进入,不仅危及行业安全和保户利益,一旦保单到期却没有充足的现金流,保险公司就会从已经投资的项目或企业“抽血”,被其绑架的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有一损俱损之忧。


  

更进一步,即使稳赚不赔,险资也不能“有钱任性”。金融工具的职能是服务于实体经济,不能为了赚快钱、赚大钱侵蚀实体经济。比如,仗着财大气粗“抢”购企业,不是为了把企业做大做强,而是谋划着日后卖地、卖房、卖品牌,捞一把就走人,留下没法收拾的摊子……今年前三季度,保险业利润大增95%,未来十年,保险业仍处发展*金期,险资体量还会越来越大,如何把这头“大鳄”的蛮力驯化为拉动经济增长、服务国计民生的正能量,还需扼紧制度的缰绳。


  

04年以来,保监会出台了多项*策加强资金运用监管。比如针对日前社会上对举牌险资来源的质疑,保监会出台新*,明确要求保险机构必须在两日内公告资金来源明细。接下来,我们希望各市场利益相关方都有更具操作性的监管规定出台,正本清源,形成监管合力。同时,对违规操作进行曝光并严加惩处,以儆效尤,让保险资金早日扯掉“野蛮人”的尴尬标签。

宝万之争,监管或成白衣骑士

值此宝万大战的关键时期,监管层会否再次成为拯救万科的白衣骑士?

近日,“宝能系”举牌万科一事成为市场焦点,鏖战近半个月后,双方的“拉锯战”仍在持续,在万科获得安邦力挺之后,双方均未有进一步的行动。该事件还获得了监管部门的重视,证监会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证监会正会同银监会、保监会对此事进行核实研判。


  

监管部门近日也发布了关于举牌上市公司股票的规范信息,月3日,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信息披露准则第3号:举牌上市公司股票》,对保险机构披露举牌信息进行了重点规范,要求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股票,应当于上市公司公告之日起个工作日内,发布信息披露公告。保险公司持有或者与其关联方及一致行动人共同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以及之后每增持达到5%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3日内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


  

月5日,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表示,今年以来,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频繁融资,融资金额和投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
  

对于宝能举牌万科,新闻发言人张晓*表示,目前,证监会正会同银监会、保监会对此事进行核实研判,以更好地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更好地维护市场参与各方特别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回顾“万宝之争”始末,针对“宝能系”的连续增持,万科董事长王石7日明确做出回应,不欢迎“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因为宝能系“信用不够”。针对王石发文质疑,宝能集团发表声明,称集团恪守法律,尊重规则,相信市场力量。紧接着,万科于月8日下午宣布停牌,万科强调,自己并非不欢迎宝能系,而是不欢迎它收购、控制公司。


  

3日深夜,万科在官方网站发布声明,称欢迎安邦成为万科重要股东,而安邦也在同一时间发声明回应万科,称看好万科发展前景,会积极支持万科发展,希望万科管理层、经营风格保持稳定,继续为所有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月7日,一直保持缄默的宝能集团负责人首次回应舆论关切,表示:“信守约定、控制杠杆率、稳健经营、确保风险可控和资金安全是宝能集团的一贯经营原则。3年以来,宝能集团的信用记录良好,从未过度使用杠杆融资。”


  

万宝之争持续发酵,双方僵持不下。市场声音一开始分成两派,实业派普遍赞赏王石,金融圈反而很多人觉得股东更替很正常,似乎王石小题大做,没有尊重资本。但随着幕后爆料越来越多,有分析人士认为,本次纷争的关键并非开始渲染的情怀与资本之争,而是规范与违规之争。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宝能系此次收购可能会带来示范效应和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次监管部门的高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