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保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年人被骗的钱,比年轻人投资亏的还多 [复制链接]

1#
北京医院治痤疮 http://m.39.net/pf/a_9125685.html

顾影/文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差一点被诈骗了。

分享一下事情的经过,也给大家提个醒。

当天接到一个来自山东的电话,对方报出了我的身份证号码,表示因互联网金融整改,要求我注销京东白条。因为知道确实有互联网金融整改这件事,这里我就大意了。

对方引导我登录钉钉,由“京东专员”协助我注销。这让我觉得有点奇怪,京东怎么会把客户导向竞争对手的产品呢?

对方表示,这是为了视频认证的需要。

将信将疑的我继续按照对方的提示操作,直到拒绝屏幕共享后对方恼羞成怒,表现得完全不像一个专业客服,我才意识到:可能遇到骗子了。

急于求证真假,我在百度上搜了京东客服热线。打完电话以后才突然想到,之前同事电脑坏了,在百度搜苹果官方售后维修电话,结果被钓鱼去了一个不正规的售后点,花了不少冤枉钱。幸好这个京东客服热线是真的,但想想也有点后怕。

京东客服确认,注销白条并不是官方行为,我确实遇上了骗子。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骗子再专业一点点,我可能就真的上当了。

这件事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警觉性挺高的年轻人,都差一点被骗了,可想而已,老年人上当受骗是多么容易啊!

事实上,伸向老年人的黑手,这两年也越来越猖狂了。

最近北京一中院发布涉老诈骗典型案例,数据显示,自从年以来,案件数量及犯罪数额都大幅增长,部分案件诈骗数额在万元以上。

前几天有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诉苦,她公公不听劝阻,拿了万去“投资”,结果利息只给了4个月就突然停了,现在本金都拿不回来。

这位网友的公公婆婆是没有退休金的,投入的万中,万是他们的全部养老本,另外60万还是抵押贷款。现在他们不仅被骗光了养老钱,接下来两年还要孩子帮忙每月还银行元。

因为退休后收入锐减,又怕坐吃山空,很多老人指望通过钱生钱的方式创造更多的收入,理财投资诈骗也因此成了老年人最常遇到的陷阱之一。

上个月,一篇名为《花光40万养老钱,公婆试遍了中老年人的各类骗局》的文章在朋友圈流传。

短短3年内,经过3次“投资”,作者公婆的40多万积蓄几乎被骗光。

先是婆婆花14万“投资”了中扬联众所谓的“服务器”和“智慧药箱”,结果拿回了4万,亏掉了10万。去年9月,警方通报这家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涉及投资人3.7万余人。

接着是公公花9万“投资”了上海一家公司的房车项目,1年后这家公司的本地子公司关门大吉,总公司法人被抓,他们多次去上海讨要本金都以失败告终。

然后又是婆婆,“投资”16万购买了名不见经传的虚拟币“奥币”,期望以此挽回先前损失的钱。年夏天,这16万缩水成了两千多元,而且平台已经无法交易。

在这3次“投资”之后,婆婆又在直播购物中被骗2万多......

和作者公公婆婆一起“投资”被骗的,还有婆婆的姐姐和姐夫。他俩从金融体系退休,姨爹退休前还是银行领导,总以为自己“宝刀未老”。

这篇文章的评论区里,很多人说,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母。而老人们遭遇的骗术,从理财投资到保健品、收藏品,花样百出。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朋友问养老选年金险还是增额寿时,我们更建议年金险。

一方面,同样的缴费和领取金额,养老年金能领一辈子,而增额终身寿只能领到85岁左右。

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我们谁也不知道,老来脑力衰退,判断力下降后,会不会上当受骗。毕竟新闻报道中那些受骗的老人,不乏年轻时很有智慧的大学教授。

网上有位朋友被骗后感慨说:不要觉得自己不会被骗,只是没有遇到合适你的脚本。

增额寿也好,银行存款、房产等其他资产形态也好,万一被骗,很可能血本无归,严重影响自己甚至孩子的生活。

而养老年金是像发工资一样,每年每月给我们打钱,把我们的钱变成安全稳定、持续不断的终身现金流,万一这个月的钱被骗了,下个月还有钱花,生活依然能有保障。

以下面这款产品为例,40岁女性,年交20万,交5年,从60岁开始每年领取11.26万元,领一辈子。领取至90岁时,累计已领取约万元。

希望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不会被骗,而养老年金的意义在于防患未然,用确定的安排化解未来的不确定性。

想要咨询养老年金的朋友,可以添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