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银保监的发布公告: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持有安邦保险集团.04亿股,占总股本的98.23%。此前吴小晖家族的37家企业,被全部踢了出去。
就在同一天,亚洲权威的企业管理杂志《亚洲企业管治》(Corporate Governance Asia),公布了年度第八届亚洲卓越杰出奖(Asian Excellence Award)名单,中国平安以优秀的企业管理和专业的投资者关系工作,第三次获评“最佳投资者关系公司”。平安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再次获评“亚洲最佳CEO”奖。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咋这么大捏?
但在一两年以前,吴小晖还是很风光的。他们之所以走上不同的道路,是因为马明哲知道及时改变企业的方向,而吴小晖不知道。
无论是中国平安还是安邦,都可以从银行调动大笔资金,因此长期来看,他们都不缺钱。之前的发展就不说了,最近十年安邦后来居上,成长率远高于已经相当惊人的平安,逐渐成为巨头。
年,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第一年,安邦在资本市场上,走上了一条“重资产之路”:
年12月初到年,安邦保险经过两次举牌,最终持有招商银行10%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年3月至年底,安邦保险旗下的和谐健康保险,分六次共斥资22.85亿,买入金融街3.81亿股;安邦人寿先后三次共计耗资20.15亿,买入金融街2.23亿股。安邦系合计持有金融街总股本20%,成为第二大股东。安邦又买入金地集团,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年买入万科股份,暂时成为万科第三大股东。以后被姚振华们后来居上。年10月初,安邦以19.5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同月,安邦保险出资2.43亿欧元全资收购比利时保险公司FIDEA。年12月,安邦保险以2.19亿欧元收购了比利时德尔塔劳埃德银行%股权。对于民生银行,更是大肆买入,导致年初《南方周末》刊登了关于安邦的重磅文章。但是当时安邦权势滔天,《南方周某》后来道歉。不到十年,安邦已经变成一个高杠杆、重资产的金融控股集团。
中国平安呢?恰恰相反。
早在年,平安已经获得了全金融牌照,是国内无可争议的金融巨头。但是,自年初说要“增发亿”、沉重打击了股市之后,当时年薪万的马明哲逐渐选择了一条低调隐忍的思路。马明哲提出了平安的“吃穿住行”战略:以金融服务托底,但凡在消费者“吃穿住行”中所需要与金融服务发生关系的业务,平安都要介入,并以此为基础打造自身的业务闭环或“生态”。
在这个战略指导下,平安主要干了以下事情:
年创建“万里通”,这是中国首家通用积分平台,致力于打破积分消费的壁垒,让用户积分聚少成多,松实现“积分不浪费、积分当钱花”的消费体验。于年9月,于上海成立“陆金所”,注册资金8.37亿元,是中国平安旗下成员之一,提供理财服务。更简单地说,做P2P的。年3月,陆金所当选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第一任常务理事。年,平安又组建了自己的支付公司——平安付,推出“壹钱包”平台,并在该平台上整合了理财、保障、购物、生活、转让等功能。年3月成立“平安好房”,这是互联网房地产平台,业务包括租房、新房、二手房、海外房产等买卖。年年初,平安通过整合平安集团内部已经形成的四十多个手机APP平台,在移动端实现了任意入口均可接入平安的其他服务平台,并享受平安集团全方位金融服务。年4月,上线“平安好医生”,年7月成立“平安万家医疗”。年4月,平安好医生在香港IPO。“平安好医生”是线上入口,为用户提供挂号、咨询、购买药品保健品等服务,“平安万家医疗”则是线下入口,通过线下医疗机构,提供各种各样和金融挂钩的医疗服务。
中国平安,正在低调地建立自己的金融帝国。这和吴小晖在二级市场上高调收购和控股著名企业,有鲜明区别。
但是,难道平安就不参与房地产和A股的炒作和增发了吗?错。作为最早拥有信托牌照的国内保险机构,平安早在年便开始了房地产和基建投资“试水”,当年就投资了多个大型项目:
出资23亿元收购山西高速公路股权,开启险资投资基础设施模式。分别出资20亿和35亿元,收购深圳中信城市广场与北京美邦国际中心。年11月,又以16.6亿元获得深圳福田中心区地块,打造平安国际金融中心。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平安以18.1亿欧元(约合亿人民币)收购欧洲保险巨头富通集团4.18%的股份之后,遭遇巨亏,不得不养精蓄锐好几年。之后在年巨资吞并了深发展,并历时三年,于年完成了银行业务的整合与并表。
年之后,也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第一年之后,平安在再次大规模进*房地产业。但它不是收购,而是对房地产项目进行“资产证券化”后所形成的高收益债权与股权计划。例如,年6月金丰投资实行大规模重组,后来绿地控股(),平安创投参与定向增发了12.亿股,增发价5.62元。
从上图可以看出,年3月底之前,平安创投已经减持了一半,而到了年3月底,已经退出了前十大股东行列。
这笔生意,平安赚了大约50%。
这,仅仅是平安创投对于房地产股票的一笔不算太大的投资而已。而平安不动产也不逞多让。截至年底,中国平安控股的房地产子公司达18家,投资性房地产资产总额近亿元,同比增长54%。由于业绩出色,在年8月的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平安不动产有限公司获得了“中国年度影响力地产金融机构”奖。
可以看出,平安在股权和房地产领域的投资规模并不小,而且往往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年,当万科认为以后的房地产市场将是明日*花、从而减少投资的时候,平安却在大踏步前进。
由此可见,平安在投资和房地产领域搅起的水花要远小于安邦,而赚的钱却一点不少。据年底数据,平安投资性房地产的净值为亿元,而公允价值(也就是房地产大涨后的价值)达到亿元,投资浮盈高达亿元。
这就是马明哲的水平。
底以来,由于安邦、宝能太能“搞事”,国家又开始了“去信托化”。年年初,新任银监会主席的郭树清提出今年的工作重点是“清理规范金融控股公司,有序处置高风险银行业机构”。郭树清当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少数不法分子通过复杂架构,虚假出资,循环注资,违规构建庞大的金融集团,已经成为深化金融改革和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的严重障碍,必须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他说的,当然是一些庞大的金融集团。从事后的处理来看,肯定包括安邦。
但,包括平安吗?
最近几年,国内民营资本系迅猛壮大,安邦、MT都很引人注目。有媒体(《新财富》)曾汇总梳理了国内28大民营资本系图谱,这些资本系均持有5家及以上金融机构股权,按照规模排序,如下所示。
在这份名单中,你看不到平安的名字。
这是因为:平安虽然有浓厚的民营成分,但从股权来看不能算民营资本,因为它的第一大股东是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占比16.06%;第三大股东是中远集团,占比9.90%,这两家都是国企。因此,我们可以说平安是一家国家控股、但股权又比较分散、民营色彩很浓的企业。
平安在过去几年的资本运作,不仅是闷声发大财,而且在去杠杆方面动作也很迅速,比如平安创投参与绿地控股的增发,解禁后两年之内就退出了,连本带利,收回了大约百亿元资金。
由于各种原因,平安既赚了钱,又没有处于严厉监管的风口浪尖上。现在,平安已经在大力宣传自己是一家“轻资产”的公司了。
姜还是老的辣啊。真不知道吴小晖为什么那么贪心,把那么庞大的金融帝国都变成自己家族持股。
而平安系,目前已经发展为6万亿价值的金融帝国。拥有如此成就的马明哲呢?却总是自称自己是“打工者”。在他看来,“一个人在这个位子上迟早要离开,不能把个人的兴衰跟企业绑起来。”
一念之差,导致一个人已经身陷囹圄,而另一个人仍然是商界领袖。一念之差,导致一家企业在暂时变成金融巨头之后,现在已经完全是国有,而另一家企业仍然是金融巨头。
下图是中国平安过去二十多年的营收走势图。
下图是平安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的走势图。
确实很优秀!
而且后劲貌似还很足,因为在年5月中国平安成立30周年庆典前夕,马明哲在一次大会上发表演讲,详细阐述了平安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态”的逻辑。马明哲说:平安决定要不要做一个生态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