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先生在新版红楼梦回的版本中对每个章回和故事情节都进行了不同的点评解析和深度解读,读来津津有味,令人百读不厌,深受广大红迷爱好者的欢迎。为使您有一个更好的阅读体验,*祥博客网为您分享红学家蔡义江新评《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经典点评及深度解析,如下:
新版红楼梦第一回解析
本回回目诸本相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凡例》末段揭示第一回回目有全书“提纲正义”的隐窝意义。“甄士隐”,乃“真事隐(去)”,“贾雨村”,则是“假语存(焉)”。只因音近,写《凡例》的脂砚斋讹为“假语村言”(此四字若省宋字,便不成语)。贾雨村思念一个丫头,回目为迁就隐寓义,便说是“怀闲秀”,可知此书为记述闺友闺情云云,假语存焉。
《凡例》在此书再抄时取消不用了,但末段文字“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经改动后,被移作首回回前总评而保留了下来。但改动有明显不合理处,如以为只要将“此书开卷第一回也”句去掉“书”字就可适用了。其实一字之差,意思根本改变了。原义是“在此书开卷第一回中”,与《凡例》的每段都用“此书”开头一致;经删后变为“这是开卷第一回”的意恩了,紧接在第一回回目之后,再这样说,岂非改话!
这段从《凡例》移来的文字,因未区别格式,旧时诸本多误作首回正文的开头。近出的本子虽明知非正文,但仍不割弃。原因是以为其中有十分重要的“作者自云”的话。其实,这并不是曹雪芹说过的话,而是脂砚斋对作者文字含意的习惯性解说语。如宝玉梦入太虚幻境,仙姑说有新撰《红楼梦》仙曲十二支,脂砚斋就解说曲名道:“点题。盖作者自云所历不过红楼一梦耳。”“作者自云”都是作者通过自拟的回目或曲名在告诉大家之意,是解说而不是转述作者的话。
那么,脂砚的解说没有价值吗?它提供作者“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半生漆倒”及“茅檐蓬牖,瓦灶绳床”等状况,当然很有价值。但解说作者写书动机就未必是真话了,倒像在替作者打掩护。至于说作者曾有“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的“已往”,那只是他并不确知曹家败落时间和雪芹早年实况而想当然说的话,是会误导读者的。这些话与雪芹好友敦诚说“雪芹曾随其先祖(曹)寅织造之任”(曹寅在雪芹降生前十余年已过世)一样,是出于误会。另一位熟知往昔情况的长者批书人畸笏叟(应即作者生父曹颜)就从不说此类话。
红楼梦第一回专家点评
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原来就是像此评注本这样开头的。
作者先说“此书从何而来”或叫“出处”,实际上就是交代创作的动机和素材的来源。因为主客观条件都不允许作者通过科考,获取功名,去做一番被喻作“补天”的安邦治国、青史留名的大事业,但他又不甘于埋没,所以只好以写小说传世来显现自身的价值。他自信写出来的小说会远远胜过历来的“稗官野史”“佳人才子等书”,这才不惜花费十年时间,五易其稿,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感情来完成它。所以,从开头到曹雪芹成书后自题一绝为止的大篇文字,通常称其为“楔子”,也就是引子,是故事情节正式开始前的必要交代,近乎作者自序或前言;只是作者别出心裁地摒弃了通常用说明文写序的老套,而改用石头撰书的故事来表述而已。
《红楼梦》从故事情节、活动环境到人物形象都是虚构的,即所谓“满纸荒唐言”。但它的基础,即素材来源、兴衰轨迹和种种感受,都来自生活,是真实的。从曹家来说,像荣国府所过的那种风月繁华生活,元妃省亲时那种“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况,只有在作者的祖父曹寅四次接待康熙南巡时才略见一二。而作者迟生了二三十年,不可能亲历。自己虽然没有,但这“一段陈迹故事”老辈人确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为此,雪芹特地虚拟了一个始终随伴着小说主人公经历悲欢离合的原始作者“石头”,而自己却只扮演“披阅增删”者的角色。所以,就撰写小说而言,石头就是作者;就经历的那段繁华生活来说,石头又并不等于作者。
紧接楔子的是甄士隐故事,甄家的遭遇是后来贾府特别是主角贾宝玉遭遇的缩影。这有点像宋元话本的“入话”或称“得胜头回”的形式,在讲主要故事前先说一个情理相似的小故事。
但它又是与前面的“楔子”及后面的贾府为故事中心的叙述彼此勾连着的。这也是在继承传统形式上的发展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