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保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一个胡惟庸,朱元璋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哪里看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250114/k7v00y7.html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喜欢历史的朋友都听说过,这也引出了一个被讨论了好几百年的热门话题:朱元璋为什么嗜杀成性?特别是,他为什么要杀功臣?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四大案中的第一案——胡惟庸案。

影视角色朱元璋

1.开国功臣分两派

在说胡惟庸案之前,我们还是要先说一下明朝开国以后的政治格局。

公元年,朱元璋登基,建立大明王朝。按规矩,自古以来,皇帝登基都要大封群臣。中国古代的爵位是有等级的,从高到底分别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经朱元璋亲自裁定,李善长、徐达等六人获封公爵,汤和等三十人获封侯爵,刘基、汪广洋封伯爵。而子爵或男爵,则授予了之前阵亡的将领。

这个封赏名单一公布,很多人就开始嘀咕了:徐达威震天下,功勋卓著,封公爵自然是没话说的。可刘基呢,那可是朱元璋手下第一号谋臣,居然才封了个伯爵?这就有点蹊跷了。

这事儿细细一琢磨,就大有深意。

封公封侯的三十六个人,基本上都出身于淮西,也就是今天安徽的中部、北部一带。换句话说,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朱元璋的安徽老乡,像汤和更是跟朱元璋同一个村子的。

朱元璋的手下分两拨,武将基本上都是淮西人。文臣大多来自浙东,也就是今天浙江的东部。朱元璋手下的文臣里,最有名的刘基了,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

刘基是浙江温州人,在民间传说里,刘基简直被吹上了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说的就是他。根据不可靠的民间传说,朱元璋请刘基,也跟刘备请诸葛亮一样三顾茅庐,才把他给请出山。

刘基也确实对得起他这个身价,出谋划策,屡建奇功。所以朱元璋曾向刘基许诺,如果有一天我位登大宝、封赏功臣,您一定是头一号。然而,说好刘基是头号功臣,封赏却垫底了。这是为什么?

俗话说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守天下难的一大体现,就是群臣之间容易闹矛盾。明初的朝堂里就是这样,安徽人和安徽人抱团,浙江人和浙江人抱团,齐刷刷的站成了两拨。

接下来就更要命了,浙江人说浙江话,安徽人说安徽话。方言听不懂其实还是小事,核心问题是文臣和武将的追求完全不一致。

文臣们的目标很简单,既然已经坐定天下了,那就该休兵停战,让百姓休养生息。武将们就不一样了,不仅想要彻底扫荡蒙古高原,估计还想扫荡西伯利亚。一个要刀剑入库与民休养,一个要继续打打打。原本团结的统治集团,就分裂成了两大阵营,一派是淮西武将集团,一派是浙东文臣集团。

朱元璋选择亲淮西派。一来为了笼络武将集团,二来为了防范文臣,所以趁着大封功臣,老朱就给文人集团来了个暴击。

2.刘基之死,浙东集团覆灭

明朝建立后,武将们捞到了爵位,可文臣们却把持了朝政,双方越看越不顺眼。很快地,淮西集团老大李善长和浙东集团老大刘基就开始了正面硬刚。

刘基是御史中丞,相当于今天的总检察长;李善长是丞相,相当于今天的总理。两人各管各的,本是井水不犯河水。但李善长有个亲信叫李彬,因贪污被人揭发,捅到了朱元璋面前。

此事后,李善长告老退休,丞相位置空缺。朱元璋就此事询问了刘基的意见,朱元璋先提了两个人,一个是杨宪,一个是汪广洋,刘基说这俩都不行,气量太小。老朱便抛出了第三个人选,来自淮西集团的胡惟庸。

影视角色李善长

刘基一听就笑了,说胡惟庸算什么东西,让他当宰相,就好比是让一头不听话的小牛拉车,非得把车给搞散架了。老朱听完之后便说,看来还是得让先生自己来了。

刘基长叹一声说:“哎,我能力当然没问题,只不过我这个人嫉恶如仇,又承担不了那么重的工作,还是算了吧。当朝臣子也没有能当宰相的料,我建议您再好好寻访世间人才。”

刘基这话看似是谦虚,其实潜台词是说:想治国安邦,靠你的淮西老乡是不行的,还是多找些像我这样的文臣吧!话虽是实话,却让朱元璋很不爽,他最烦那些目空一切的知识分子,生怕他们威胁老朱家的江山。

没多久,洪武四年,刘基就收到了一个老朱的大礼包——告老还乡。后来,淮西集团趁热打铁,给刘基网罗了一个大罪名,叫“霸占王气,图谋不轨”。刘基吓得连夜进京去给朱元璋请罪,朱元璋拒而不见,刘基吓得不轻,都生病了。好心的朱元璋派胡惟庸给他送“药”,没过多久刘基就死了,浙东派倒台了。

3.宰相是个高危行业

宰相空缺后,老朱提了三个人选,都被刘基给毙掉了,但朱元璋偏不信邪:你说他们三个不行,我偏要用他们三个!一口气就任命了两个丞相,汪广洋是左丞相,杨宪是右丞相。

不过正如刘基所说,汪广洋和杨宪两人都是小心眼,没两天就开始了内斗,结果汪广洋斗争失败,被发配到海南晒太阳去了。杨宪则得罪了在家养病的李善长,也被朱元璋当掉了!

汪广洋和杨宪倒台后,当初的三个人选只剩下了最后一个,也是刘基最看不上眼的胡惟庸。

说起胡惟庸,他也是安徽人,不过他不是凤阳的,而是定远的,和老朱只能算是邻居。而且老朱造反的时候他没有参加,后期才加入,所以资历不够,到头来只混上了个厅局级干部。

不过胡惟庸八面玲珑,善长溜须拍马,很快就抱上李善长这条大腿。李善长经常在朱元璋面前夸奖他,老朱这才给了胡惟庸机会,洪武六年任命他为宰相。

胡惟庸充分吸取了两位前任的经验,上任后小心谨慎、任劳任怨,干的也还算不错。除此之外,胡惟庸还充分发挥了自己拍马屁的本事,把老朱哄得也很舒坦。如此一来,老朱对他很满意,胡惟庸的位子也就稳了。

但正如刘基所说,胡惟庸是个不成器的东西,干了一两年之后,自以为一切尽在掌控中,就开始飘了。

各地送上来的奏折,他都先拿来看一看,凡是不利于自己的就压着。官员们汇报工作,凡是能避开老朱的,他都不上报。就这样过了一阵子,胡惟庸发现,老朱也没那么神嘛,我干的事,他都不知道啊!

这下胡惟庸的胆子就更大了,开始公然收受贿赂、买官卖官。他家门口每天是车水马龙,都是全国各地来送礼送钱的。

徐达

胡惟庸干这些事,自然有人看不惯,那就是为人正直的大将军徐达。徐达准备向老朱检举揭发胡惟庸,没想到胡惟庸知道消息后,反过来倒打他一耙,把徐达折腾的够呛,也就不敢惹他了。

连威震天下的大将军徐达都能摆平,胡惟庸彻底膨胀了。这时候开始有人拍他的马屁,有人说,定远胡氏老宅的水井里长出了石笋,是祥瑞之兆;又有人说,亲眼看到胡家祖坟白天冒青烟,夜里还能自动发光,这是帝王才有的气象。

胡惟庸虽然知道别人是拍马屁,但谁不喜欢别人夸自己呢?他也变得是越来越飘了。

4.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

胡惟庸被权力冲昏头脑,很快就萌生了造反的念头。于是,他积极拉拢两个位列“淮西二十四将”的开国功臣陆仲亨与费聚。这两人正好被朱元璋降职,正愁没有靠山,便愉快地接过橄榄枝,熟络地上了胡惟庸的贼船。

有了内应还不够,胡惟庸还私下里联络了两个外援,一是蒙古人,二是倭寇。按照胡惟庸的天才设想,如果蒙古人在北方折腾,倭寇在南方折腾,这样老朱的亲信将领就会领兵出征,到时候趁着朝中空虚,他就发动政变,完全有可能取得成功。

影视角色胡惟庸

胡惟庸的计划颇为缜密,但偏偏发生一件意外,胡惟庸的儿子有一天从马车上摔死,胡惟庸一怒之下杀死了车夫。这件事居然被老朱知道了。老朱听了之后只说了四个字:“杀人偿命。”

这句话可把胡惟庸吓的尿了裤子。什么叫杀人偿命?是不是要杀我?胡惟庸越想越害怕,觉得既然你要杀老子,还不如老子先杀你,于是他决定先下手为强。

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上奏,说自家井里涌出甘泉,是祥瑞,请朱元璋前来观赏。老朱一听也来劲了,就打算去看。可他刚出西华门,一个叫云奇的太监突然拦住了圣驾,手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急急忙忙地想要说话,可越着急越是说不出来。

这下老朱就好奇了,你这小子想干什么呢,转念一想不对劲,赶紧爬到西华门城楼上,往胡惟庸家的方向一看,只见胡家宅子上空尘土飞扬,甲光闪闪,显然是埋伏了大量的士兵。

老朱当场就炸了:胡惟庸居然想造反!一声令下,胡惟庸及其亲信党羽当即被捉拿归案,并且立刻斩首。

以上情节,是清朝史学大师谷应泰在他的巨著《明史纪事本末》里写的,整的跟小说似的。

而张廷玉主编的《明史》,关于胡惟庸的死就相对正常一些。按《明史》记载,占城也就是越南前来纳贡,胡惟庸隐瞒不报,再加上别的一些破事,惹怒了老朱,胡惟庸便开始坐牢。第二年,他和蒙古、倭寇串通的事情被人揭发,老朱一怒,就杀掉了胡惟庸。

5.“权力”出笼,人头滚滚

胡惟庸死后,老朱下达了一道圣旨,说自古以来多有奸臣当道,特别是宰相,本朝三个宰相,都不是好东西,就是最好的例证。从今以后,永远废止宰相这个职务,六部九卿直接向皇帝负责。于是,自秦始皇以来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就此废止。

别以为事情就这么结束了,十年之后,这件事又被人给拎了出来。起因是明州卫指挥使、也就是宁波驻军主管林贤犯法被捕,审案过程竟然发现了一条惊人的线索:原来当年负责和倭寇联系,帮助胡惟庸谋反的人,就是这个林贤。

老朱知道后,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一年前有人举报了群牧所官李佑,说他伙同胡惟庸造反,由于没有实锤,也就不了了之了。老朱一想,这个林贤和李佑似乎有所关联,于是他就让锦衣卫好好调查一下,看他究竟是不是胡惟庸同党。

这个李佑的爹叫李存义,是中央司局级干部,而李存义还有个哥哥,那就是李善长!锦衣卫不敢怠慢,抓住李佑就是一顿暴打。李佑根本扛不住,没两下就承认自己是胡惟庸同党。继续打,又承认自己的老爸李存义也是胡惟庸同党。再多打两顿,终于牵连到了李善长。

如果说刑讯逼供不算数的话,不要紧,这时候就有人来送助攻了,那便是和朱元璋一个村的汤和。汤和说,李善长曾经找他借调了三百名士兵。这事确实不假,可汤和故意只说了一半。其实李善长借士兵,是为了给自家盖房子,可经汤和这么一说,就变成了私自调动兵马,典型的图谋不轨!

送助攻的还不止汤和,大将军蓝玉声称自己和蒙古人作战时,缴获了当年胡惟庸给蒙古人写的信,他把信交给李善长后就被私下扣住了,处理掉了。

这么一来,李善长的罪名算是被做实了。这位76岁、被老朱赞誉为“功比萧何”的李善长被逼自尽,全家七十多口人除了一个朱元璋的女婿,其他的是杀得一个都不剩。

李善长死后,朱元璋下令大规模审查胡惟庸余党,结果文臣武将纷纷落马,大清洗一直持续到洪武二十三年,一共死了三万多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胡惟庸案”。

6.朱元璋为何杀功臣?

现在看来,胡惟庸当宰相期间的所作所为,确实可以说他是作死小能手,但他真的就谋反了吗?几百年来也是争论不休。我们看看明史大家吴晗是什么观点。

在经过了严密的考证和推理之后,吴晗得出结论:说林贤和倭寇串通,不仅时间对不上,目的更是瞎胡扯。说胡惟庸阻拦越南朝贡,也纯粹是无中生有。至于太监云奇护驾的情节,更是不存在的。

如吴晗所说,这个案子充满了疑点。首先,整个案件的罪魁祸首胡惟庸,他怎么就能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张扬跋扈、阴谋造反呢?您想想,朱元璋何等人也,白手起家,十几年来人挡杀人、佛挡杀佛,连丞相都杀了两个,怎么就能被胡惟庸这等货色给蒙蔽了?

那为什么要杀胡惟庸?因为他是宰相!宰相是什么?钱穆大师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里有讲到,朱元璋当皇帝之前,历代王朝的中央政府是这样分配职权:皇帝,是国家的元首,宰相,是政府的老大,官员升迁调度、赋税经济、司法诉讼、国防兵役、货币盐铁,等等,全都要汇总到宰相这里。从秦汉到唐宋元,无论宰相这个存在是一个人还是演化成一个部门,基本上活都是这么干的,钱也是这么花的,政府的归政府,皇宫的归皇宫。

虽然中间也出现了像汉武帝、武则天这样狠角色把宰相晾一边,但主流的模式都是,政府发布政令,都需经过中书省,也就是宰相之手。等到大老粗朱元璋上台,他最恨的就是有人跟他抢权,所以他故意放纵胡惟庸,让他胡作非为、身败名裂,从此他老朱家的王朝,世世代代不设立宰相。

不用宰相,用谁呢?太监。从此以后,权力全部集中到了皇帝一人之手,一直到清朝,宰相这一职位也没有恢复。宰相制的废除,标志着中央集权开始走向了顶峰。

为什么一个胡惟庸牵涉那么多人呢?李善长等功勋老臣是不是胡惟庸的同党呢?也不可能。

吴晗提了一个关键点:朱元璋出身贫寒,早年目不识丁,对知识分子有着天生的反感。但他想要成就大业,又不得不做出礼贤下士的态度。可等到天下平定,情况就不一样了,朱元璋不再需要他们,就开始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现在正好有个机会,能牵涉到李善长,朱元璋又怎能错过呢?

除此之外,吴晗还提到了一点:明朝初年,动乱刚刚结束,国家财政困难,通过抄官员、功臣的家,就能极大地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一点,也是朱元璋极为看重的。

所以,这些因素集中在一起,就酿成了这个惊天动地的“胡惟庸案”。说白了,就是朱元璋为了自己的权力,杀掉了三万多人!

特约撰稿人: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编辑:凉三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