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封建帝王中比较开明,能够发奋图强的一个。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青少年时期就有了极显著的表现。
他最初开始军事活动时,还不满十六岁。当他十八岁时,就已实际上领导了李氏集团推翻隋朝的斗争,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人常说:“从小看大”,李世民青少年时期的两个故事,已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以及他果敢、坚定的性格特征。
大业末年(隋炀帝的年号)隋炀帝杨广巡视北方边境,被突厥(匈奴族的一部分)部探知,始毕可汗(突厥族首领)率军队前来袭击。由于事先探得消息,隋朝君臣及时避入雁门关坚守,等候援兵。
不满十六岁的李世民,当时带领一支军队奉命救援,归属云定兴营指挥。临行时,李世民向云定兴建议,必须多带旗鼓,虚布军队和阵容,诱惑敌人,才能退敌。李世民向统帅云定兴进一步分析了敌我的力量:这次突厥始毕可汗出兵,必定是集中了全国的精锐力量,乘我们不备,仓卒无援的时机,才敢袭击炀帝并围攻雁门。现在我们援兵势孤力单,如果我们在几十里内,旗帜连绵不断,夜间锣鼓齐鸣,互相应和,以显示军队的声势浩大,敌兵必认为援兵云集看到这种声势就会撤兵。如果不这样,敌兵多,我兵少,敌军把所有的军队一齐开来战斗,那我们必然抵挡不住。云定兴听了李世民的意见后,认为很好,采纳了他的建议,布设了疑兵。结果援兵刚到崞县(山西,离雁门约二、三百里地),突厥派出的侦察骑兵就被疑兵所迷惑,认为救援大兵已到,忙向始毕可汗报告,于是突厥兵急忙撤去,未经厮杀就解了雁门之围。
李世民不满十八岁,就已看到了残暴腐败的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面临崩溃的形势,因此主张利用时机,夺取政权,救民水火,为建立唐帝国打下了战略思想基础。在反隋斗争正式爆发后,李世民又主张直扑长安,占领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并取得政治上的有利地位,坚决反对割据一方,缺之雄心大志的做法。充分显示了李世民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
在军事上,他善于分析敌情,部署战役,更善于在紧要关头,机智勇敢地率领精锐部队突然冲击敌人要害,出奇制胜。在战役上,他常常采取穷追猛打速战速决,不让敌人喘息的战术,因而不断取得胜利。下面是记述十八岁的李世民带兵起义,并攻取长安的一段故事。
李世民十八岁时,就积极准备起兵推翻隋朝的统治。他经常虚心地与贤士结交,拿出钱来,收养门客。这些豪侠都愿为起义誓死效力。时机成熟之后李世民详细地分析了隋朝末年的形势,说服了父亲(高祖李渊),起兵反对隋朝。当时,李世民带领一支队伍,攻占了西河一带地方(今山西汾阳一带),被任命为右领大都督,统领右军三军,随即又统兵西上贾胡堡(今山西霍县境内)。隋朝勇将宋老生统率二万精兵,驻守抗拒。当时阴雨连绵,军粮将尽,李渊和裴寂商议,决定暂时先守太原,等待以后再慢慢进取。李世民得知后便向高祖提议:“这次起兵,是为了老百姓,应当直接攻取隋朝的京城一长安,而取天下。今天遇小敌就撤兵,那么相从的起义之兵就会失望而溃散,到那时,孤守太原,即使守住一城一地,岂不成割据一地的小毛贼了?怎么能保住举兵起义的前途呢?李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仍然下令撒兵。
李世民悲痛地大哭起来,声震全营。李渊问其缘故。李世民说:“现在起义将士是进则胜,退则散。这个时候撒兵,敌兵必然乘机来攻。眼看危亡就在眼前,我怎能不悲痛呢?”父亲觉得儿子的分析有理,于是改变撤兵计划,决定出兵。
李世民统帅三军,身经百战,终于攻占了长安灭了隋朝,建立唐朝。他的父亲李渊登基做了皇帝(唐高祖)封李世民为尚书令(最高行政长官)、左武侯大将军(高级军职)并晋封秦王。后来李世民继承了皇位(唐太宗),成为盛唐君主,开创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