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安邦平天下,武可鞍马定乾坤”应该是对人最高的评价了吧;纵古至今,能够符合这十四个字评价的,寥寥无几,但总归还是有的;但是对于帝王来说,这似乎更难,文能安邦还好说,但是有几个帝王能亲临沙场?但正因为稀少,所以才更显得难得,现在盘点六位符合这十四个字的帝王,其实有两人应该只能算是勉强入选吧。
TOP、6赵匡胤
赵匡胤是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次子,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但赵匡胤只能算是勉强入选;首先,他是乘后周皇室衰弱之际乘机夺位,全然不顾周世宗柴荣对其的照顾之情,品德有缺;其次,赵匡胤在世之时,并未完成国家的大一统,而且由于其定下的“先弱后墙”的战略方针,导致幽云十六州一直没收复,成为北宋一直积弱的根源,其实就全局战略而言,赵匡胤不及柴荣;只要幽云十六州收复,南方诸国毫不为虑,实在可惜。
TOP、5刘裕
刘裕自幼家贫,初为北府军将领。公元年后,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位后,又派兵南征林邑国,使其全境归附。
公元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史称刘宋或南朝宋。执政期间,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被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也有“南朝第一帝”之称。
但是刘裕也只能算是勉强入选,为何呢?因为刘裕在年,计划出征北魏时,结果还未来得及出兵,便于同年病逝,未能完成大一统;但是刘裕却是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帝王之一,其卓绝的文韬武略,纵古至今,罕有人能与之争锋。而且刘裕对爱情的忠贞,也让人敬佩,简直是一位完美帝王……
TOP、4朱棣
朱棣生于应天府,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在老家凤阳时对民情颇有所知。就藩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年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朱棣在位时期,应该算是华夏帝国的又一个巅峰盛世时期,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对世界的影响力更是不用多说,郑和下西洋应该算是东方文明在封建社会时期最巅峰的辉煌了;在历史上诸多“万国来朝”中,朱棣时期的“万国来朝”应该算是最真实的,到永乐晚期,来朝贡的国家超过60多个。外国受封之国多达三十余个,国势极盛!
TOP、3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虽然唐太宗李世民不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却比李渊更似开国皇帝,唐朝的大半天下都是李世民打下的,平定南方的李孝恭也是在李世民麾下的李靖辅佐下打下的;李世民是一位真正的马上皇帝。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TOP、2朱元璋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年入皇觉寺,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还不会念经、做佛事,但是没有办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乞讨。这时朱元璋年仅17岁。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TOP、1刘秀
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但由于其改革措施太过于超前,而下方执行人员却又腐朽不堪,但是“新”朝后期腐朽不堪;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的汉室宗亲刘秀在南阳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鄗县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采取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时代。
刘秀应该算是历史上最低调的完美皇帝了;其军事才能更是毋庸置疑,昆阳之战中,刘秀率一万七千绿林军,击败了王莽的43万新军,其传奇程度不足为外人道也,而刘秀也被人称之为“位面之子”;历史上历朝历代文人帝王对刘秀的评价都颇高,不管多苛刻之人,对汉光武帝刘秀都是给与完美的评价,千古以来,唯有刘秀。
这六个帝王都能符合“文能安邦平天下,武可鞍马定乾坤”的评语,每一位帝王在历史上都是威名赫赫的存在,每一位帝王在历史上都是传奇一般的存在;尤其是“位面之子”刘秀和“乞丐皇帝”朱元璋,更是难分先后,但是从完美程度而言,毫无疑问是刘秀稍胜一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