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保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郭树清周期来了,房地产即将失去一个重 [复制链接]

1#

“钟鸣鼎食散一朝。”

昨天与一位一线房企在京的高管聊起天来,聊着聊着,他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这位仁兄在公司的投资部公干,拿地就是他最重要且惟一的工作。

这几年他的工作方式变化很大——以前主要是测算成本,做出报告,提出授权出价的建议就可以了。后来,除了这项工作,他主要的精力,都要放在与拿地联合体的伙伴洽商上,虽然讨价还价,颇费精力,但是,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城市地价太高,不搞联合体是不可能的。

他最不愿意和开发商联合体拿地,除却出资比例、到位时间上的讨价还价,还要博弈谁操盘,在项目上谁可以摊销、计入多少成本等等,好不麻烦。如果拉入联合体的是一家保险公司,那么,这些烦恼就都不存在了,他总结了和险资联合体拿地的几个好处:

1.资金实力确实雄厚。“保险钱真多,人狠话不多”。

2.双方博弈只在“算账”层面,险资关心的是拿地之后,项目运作最终能否达到他们的收益率要求。因此,险资项目股东,对于项目运营的介入,只在财务指标层面。因此不会出现,联合体合作伙伴之间,谁操盘,什么成本可以计入,哪些成本不能在项目摊销的反复博弈问题。

虽然和险资联合拿地,幸福也是“有限”的,但还是比单纯的房地产企业联合拿地要舒服很多。所以,这两年,经他磋商,国寿、平安这样的保险巨头,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和他供职的房企搭伙拿地,合作也算顺畅。

攸克君去问了其他几位负责拿地的朋友,他在上面的说法,绝大部分是有共识的。不过,新年新变化。这些负责拿地工作的朋友,在谈及新的一年之时,都显得有些保守,因为他们当下去和保险公司沟通新一年的合作时,遇到了不少往年不存在的状态和情况。

前几年,险资对于房地产情有独钟,这大抵是因为投资回报率的原因。对于房企联合拿地的邀约,除非出现极端不靠谱儿的情况,基本上是有求必应,而且商务谈判的条件,也并不苛刻。但是,开年这两个月,情况似乎有些变化。

最大的变化是:针对邀约或者意向性的合作邀约,回应的速度要慢多了。以前半天、一天就能得到的意向性回复,现在两三天、三四天才有答复的情况,反复的出现,这跟过往“保险钱真多”的印象,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

接下来的变化是:险资对于出资的比例、到位的时间、方式,险资讨价还价的情况多了起来,不少险资在探讨全年的联合体拿地框架时,流露出这样一种想法——希望在单个项目中的出资比例稍微低一些,能够参与的项目能够更多一些。

有的合作关系好的险资,则直接告诉他的开发商朋友们,“我们的日子也确实不好过。”

这说的是实话。如此急转直下,当然是“去杠杆”的宏观政策触发,但是,速度如此之快,恐怕还得“拜保险大鳄们所赐”——安邦大规模的并购、前海人寿挑起的万科股权争夺大战,都弄得满城风雨。更是闹出了“监管俘获”、“猫鼠一家”丑闻和消化,于是,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落马。直到现在,保监会还没有个主席人选。

在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一点值得玩味很久。很多保险公司的朋友最近都在和攸克君聊一个话题,“郭树清周期就要来了”。这个话题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过往的险资,之所以给他的开发商伙伴们留下“钱多话不多”的印象,实在是中国保险的特色局面。其实开发商们也清楚,保险公司和他们联合拿地的钱,表面上看是保险资金,实质上的来源,还是银行。

1.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银保渠道如火如荼。所谓银保渠道,就是一些诸如万能险这样的险种,主要的渠道就是银行。很多时候,保费实际上就是银行理财资金换了一身儿衣服。这样就能解释,很多保险公司的万能险等险种的保费收入,经常能够同比增幅90%以上的原因了。

2.银行理财资金对回报有要求,所以,保险公司“拿了”这部分钱,就必须得找到更高回报的投向,才能吃息差获利,这种模式下,保险产品的首要职能,已经不是“保险-赔付”,而是一种投资产品。所以,相对回报率较高的房地产,就成了重要投向,这就解释了,险资为什么在过去两年中,非常热衷于和房地产企业拿地了。

说到这里,请看客们一定记住一个结论,前两年险资以联合体方式参与拿地的入市资金,名义上看起来是保费收入,但细究起来,实际有不小比例的银行资金。这个结论的产生方式,就是现在经常见诸舆论的“穿透”。

保险界的朋友们之所以频频聊起的“郭树清周期”,就是因为“穿透式监管”的实质,就是“银行保险一起监管”,这样的情况下,银行资金变成保费收入就要难上很多了,保费收入减少,险资的资金来源,也就有了问题。

几个保险公司的朋友都说起,年4季度和年前两个月,保费增长的幅度,都比较有限。银保渠道受到了“非常大”的制约,直接从银行引入理财资金,变成保费收入的模式,已经越来越走不通了。这是一套非常简单的逻辑,保费增速上不去,受制于偿付能力,对外投资自然要受到限制。

这就是房地产企业联合拿地的邀约,不能再如以往一样得到迅速回应的因由所在。而现在,这还只是开端。

和监管层、金融界的朋友们聊天,关于银保一体监管的郭树清周期的基本特征,大家有以下两点共识:

1.针对保险,坚决执行“保险姓保”,最大限度的限制保险产品的投资职能。

2.银保渠道将被最大限度的限制,通过对银行更严格执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以及把理财、信托这类表外业务,以各种“实质性”的纳入“表内”监管,使银行自我约束将广义银行资金投入于保费、信托、资管计划等渠道之内。

这两个基本特征,都将对保险资金的来源产生巨大影响。郭树清周期的即将到来,将给房地产带来两个重大疑问:

一个是,还有多少险资能够成为房地产企业拿地的“友军”与“伙伴”?

另一个是,那些以保险巨头作为背景依托的房地产公司,命运会是如何?

这是,一个新时代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