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曹操,谁都知道,曹操是东汉末年的绝世枭雄,与江东孙吴、川蜀刘备三分天下,开创了曹魏王朝。
明末,也有一个曹操,雄才大略,狡诈多谋,李自成、张献忠两大流贼都曾得他相救,势力最大时,有几十多万人,气焰张天,气吞河山。
不过,这个曹操并不姓曹,曹操只是他的别名,他的真名叫罗汝才。
《明史》的《流贼列传》里只单写李自成、张献忠两人事迹。
但李自成、张献忠两个人和罗汝才相比起来,不过是小字辈。
罗汝才,陕西延安人,明末最先率众起义的起义领袖之一,农民军三十六营的主要首领,楚十五家之一。
在著名的“荥阳大会”中,论名气、论地位,能与罗汝才平起平坐的也只高迎祥一个而已。
不过,长江后浪推前浪。
李自成、张献忠很快崛起,起义首领不断被淘汰出局。
高迎祥败亡后,罗汝才依然屹立不倒,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天下各路起义军的总盟主。
农民军转战山西、转战豫西、焚掠全陕;横行川渝、围攻开封……处处都活跃着罗汝才的身影。
罗汝才盗亦有道,坚持“贼不杀贼”原则,财物均分,善待清官。因此赢得了很多人的拥护,自始至终保持着雄厚的兵力。
崇祯十一年,明廷加大了征剿力度,各路起义军的生存遭受到了严重考验。为了能混下去,很多人接受了朝廷的招抚。
罗汝才对杨嗣昌派来的谈判代表冷水道人姚宗中明确表示,投降可以,但决不打其他各支起义军。
冷水道人姚宗中竭力鼓动罗汝才攻打张献忠,说什么“天下的兵马多,幸是皇心不忍尽杀他们,犹有一线生路。”“张贼口称曹操大哥,其实心里连大哥的盘子都磕了才好,岂不该杀?”“若能杀了张献忠来,不惟赦罪,还可算第一功。”
罗汝才不为所动,说:“贼不杀贼,兔死狐悲,恶伤其类。”
罗汝才不但拒绝发兵攻打张献忠,当屯兵在谷城的张献忠复反陷入了险境,他也悍然复反,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入援张献忠。
崇祯十二年五月,罗汝才和张献忠联手抗击熊文灿派来的左良玉、罗岱两支部队,将这两支部队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其中罗岱被当场击毙,左良玉则仓皇窜回房县,骑不足千人。
八月,杨嗣昌派杨世恩、罗安邦率两支部队从当阳向兴山进发,另派闵一麒、尹先民从湖南开往远安,共同夹击正退往巴东地区的李自成。
惨烈的激战在距兴山县四十里的香油坪展开,李自成寡不敌众,生死悬于一线。
关键时刻,罗汝才率军匆匆赶到,不但救了李自成一命,还全歼了杨世恩、罗安邦二部。
李自成劫后重生,对罗汝才感恩戴德,视若再生父母。
也不得由李自成不心生感激,因为,不避刀枪前来解围的罗汝才其实正身患热疾!
次年(崇祯十三年)二月,张献忠部在四川太平县玛瑙山遭到明军围攻,损失惨重。而罗汝才部也在湖北兴山丰邑坪被明京营和楚军合兵击败。两军于湖北兴山县白羊寨会师,从此走到了一起,联合作战。
罗汝才有谋,张献忠有勇,双剑合璧,天下莫撄其锋。他们从湖北蹂躏到川渝,队伍扩张很快,转眼又膨胀到了几十万人。
杨嗣昌视罗汝才为毕生大敌。他在给崇祯的奏疏中说罗汝才是“渠魁中之渠魁,凶狡中之凶狡,二十年来练成至精至悍,不死不降”。
不过,张献忠的日子一好过,便透露出了强大的排他性。
老于江湖的罗汝才敏锐地嗅出了其中的危险气息,选择了离开。
崇祯十四年秋,罗汝才带领自己的队伍,和一贯顶着好名声的李自成合作。
李自成正在攻打开封。
因为罗汝才的加入,李自成终于拿下了号称中州坚城的开封。
崇祯十五年十月,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率牛成虎、左襄、郑嘉栋、高杰、白广恩诸部东出潼关,在郏县围攻李自成。
这一次,李自成更是险过剃头。
又是罗汝才率部杀来,最终转危为安、转败为胜。
事后,李自成感激万分地说:“予入豫以来未尝有此一败也,非汝才至,竟歼矣。”
接着,李自成和罗汝才一起,南下湖北,先后攻克了襄阳、荆州、承天等地。
史称:“自成之兵长于攻,汝才之兵长于战,两人相须如左右手。”
再说张献忠那边。
自从罗汝才拔营离去后,张献忠部的作战能力直线下降,几十万军队被官兵追着打,打得只剩千余人。
实在混不下去了,张献忠前来投奔罗汝才。
李自成之前曾被张献忠阴过,张献忠此来,实在是自投罗网。
不过,罗汝才那“贼不杀贼”原则没变,他慷慨地送给张献忠五百骑兵,让他顺利地逃离了李自成的虎口。
罗汝才以为李自成是个厚道人,更因为自己是李自成的恩人,他没有想到,李自成的本质来张献忠也是一样的。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的势力极其雄大,号称拥兵百万,罗汝才就成为了眼中钉、肉中刺。
李自成被军中诸将推举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罗汝才被军中诸将推举为:“代天抚民德威大将军”。
从理论上说,两人的地位不是从属而是并列的。
这种并列当然不会被李自成所接受。
一山不容两虎。
崇祯十六年三月,李自成胡乱打了一个由头,谋杀了罗汝才。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假设罗汝才会像防范张献忠那样防范李自成,那么,李自成能否一枝独大、并导演出那一场惊天动地的“甲申之变”,很难说。
罗汝才,本是一个可改写历史的枭雄,因为李自成的谋害,从此被史学家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