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央行每年一度的重磅报告,金融稳定报告是对我国金融业健康状况的全面“体检”。
9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对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以专题的形式对年第二季度金融机构最新评级结果、违规控制金融机构主要问题、完善最后贷款人机制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在总结回归去年我国在防范化解金融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时,《报告》重点罗列出以下亮点:
一是宏观杠杆率持续过快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年宏观杠杆率总体稳定在%左右,为应对疫情加大逆周期调节赢得了空间。年疫情冲击下GDP名义增速放缓、宏观对冲力度加大,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预计将逐步回到基本稳定的轨道。
二是各类高风险机构得到有序处置。依法果断接管包商银行,在最大限度保护存款人和客户合法权益的同时,坚决打破刚性兑付,严肃了市场纪律。锦州银行财务重组、增资扩股工作完成,经营转向正轨。顺利接管“明天系”旗下9家金融机构,维持基本金融服务不中断,有序推进清产核资和改革重组工作。华信集团风险处置主要工作基本完成,安邦集团风险处置进入尾声。
三是影子银行风险持续收敛。统一资管业务监管标准,合理设定调整资管新规过渡期,金融脱实向虚、资金空转等情况明显改观。
四是重点领域信用风险得到稳妥化解。加强债券发行交易监测,综合施策有效化解企业债务风险。积极制定不良贷款上升应对预案,支持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
五是金融秩序得到全面清理整顿。在营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非法集资、跨境赌博及地下钱庄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得到有力遏制,私募基金、金融资产类交易场所等风险化解取得积极进展,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监管得到加强。
六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制度建设有力推进。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出台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统筹金融基础设施监管。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和机构设置,发挥存款保险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平台作用。制定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推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
尽管当前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但《报告》认为,金融风险仍然点多面广,区域性金融风险隐患仍然存在,部分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加大,个别中小银行风险较为突出,这些都对维护金融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要坚持底线思维,加强金融风险全方位扫描预警。全力做好存量风险化解工作,坚决遏制各类风险反弹回潮。以“在线修复”为主稳妥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持续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化解重点区域金融风险,维护地方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强化平台企业金融活动监管,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严密防范外部风险冲击,加强预期管理,做好应对预案和政策储备。提升金融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全局性和主动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家金融机构最新评级结果出炉
四省市无高风险机构
近年来,央行每季度会对金融机构进行评级,全面掌握银行业的风险状况。年第二季度,人民银行对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以下简称央行评级),评级结果整体稳定,银行业风险总体可控。
据介绍,家参评机构包含大型银行24家、中小银行家、非银行机构家。评级结果划分为11级,分别为1~10级和D级。等级越高表示机构的风险越大,评级结果8-D级为“红区”,为高风险机构,已倒闭、被接管或撤销的机构为D级。
评级结果显示,“红区”机构家,资产规模4.6万亿元,资产占比1.4%。
分机构类型看,大型银行评级结果较好,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在一定风险。中小银行中,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的评级结果较好,分别有93%、65%的机构分布于“绿区”,且无高风险机构;城市商业银行的评级结果次之,有73%的机构分布于“绿区”,但也有10%的机构为高风险机构;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风险最高,高风险机构数量分别为家和家,数量占全部高风险机构的93%。
值得注意的是,分区域看,绝大多数省份存量风险已压降,区域金融生态得到优化。具体如下:
1、浙江、福建、江西、上海等省市辖内无高风险机构;
2、广东、江苏、湖南、安徽等省“绿区”机构占比均超过60%;
3、19个省市辖内高风险机构维持在个位数水平;
4、辽宁、甘肃、内蒙古、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等省份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多。
央行评级结果可以运用在监管领域的多方面。《报告》显示,基于评级结果采取早期纠正措施,增强风险防控主动性。央行采取“一对一”通报、约谈高管、下发风险提示函和评级意见书等多种早期纠正措施,增强金融机构风险防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年以来累计对全国家机构开展了次风险约谈,对家机构进行了次书面风险提示。
同时,央行在核定存款保险差别费率、发放普惠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