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博士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23/9349015.html孔子和学生子路闲谈,子路突发奇想,一本正经地发问:“若卫君任用您主政,您先做什么呢?”孔子略一思索回答说:“一定要先正名。”“正名?”子路哑然失笑,“有这样干的吗?您真是迂腐,名怎么正呢?”孔子想不到子路居然这样口无遮拦,板起脸训斥道:“太粗野了!一个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不会乱说”,然后又讲了一大堆道理说明正名的重要性。
孔子为什么一定要先正名呢?孔子的理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何理解这段文字说教呢?且看《东周列国志》中的这个故事。
东周的周惠王早已立长子郑(亦名子郑)为王世子,王世子郑是惠王的王后姜氏所生。姜氏死后,惠王宠爱陈妫并立之为后,史称惠后。惠后生子名带,也叫作叔带。叔带很会来事,深得惠王宠爱,因此惠王渐渐萌发了废除子郑,改立叔带为王世子的念头。而惠后和叔带也暗中准备,决心要争这个储君之位。
王世子郑察觉到不对劲,非常忧虑,不知道如何自处,只好向当时的方伯,也就是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求救。齐桓公问计于管仲,管仲给出的办法就是为王世子郑正名。如何正名呢?分两步走。
第一步:请周惠王派王世子会见诸侯,以申明尊崇周王之情。
惠王接到表章后,虽然心中十二分不愿意子郑前去,但在名义上子郑是王世子,派他去自然名正言顺。若此刻突然派叔带前去,必然会在朝野内外引起轩然大波。惠王思前想后,只得派王世子郑前去会晤诸侯。
于是齐桓公选定会见的地址,建造宫室,然后选定日期,会同宋、鲁、陈、卫、郑、许、曹,共八国诸侯共同拜会王世子郑。会见之后,齐桓公故意多留王世子郑居住,一直从夏五月直到秋八月,以此表明诸侯爱戴王世子郑,不忍分离的情谊。分别前八国诸侯歃血为盟,表示愿意推戴王世子郑。
这一步,向诸侯国,也是向周惠王再次申明王世子郑的名位,也使得王世子郑广泛结交诸侯,有力地巩固了自身地位。
第二步:周惠王驾崩后,八国诸侯派使臣来到周王室,吊唁惠王,问安王世子,并推戴王世子郑为新君。
周惠王病重时,王世子郑就暗中派人到齐国请援。周惠王病逝后,王世子郑密不发丧,再次派人去齐国报信。于是八国诸侯再次会盟,各派出一位颇有声望的大夫,驱车来到周王室吊唁惠王,问安王世子郑。按礼法而言,先王驾崩后当由王世子继位。于是在各诸侯国大夫的见证下,王世子郑顺利登基,是为周襄王。
另一边的惠后和叔带,虽然说动了周惠王,又暗中准备了许多年,正在等待时机谋权篡位。不料王世子郑骤然登基,名位已定,况且国内有周公、召公扶持,国外又有各诸侯国推戴,眼看再无希望,不得不打消了篡位的念头。
安定周王室,使其免遭夺位之乱,核心就在于正名。一正子郑王世子之名,使得周惠王也不能以家事为名,擅自废立;二正子郑周王之名,使得其他人再也不敢心存妄想逞凶篡立。这就是名正言顺的重大政治作用。孔子所说的正名也是这个意思,而不只是谋求一个虚名而已。
正名不是虚晃一招,也不是空有其名。正名之举是正大光明的阳谋、安邦定国的韬略。在后世的科举舞弊、冤假错案中,经常能看到冒名顶替、冒名顶罪的乱象,欲真相大白于天下,不正名又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