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保险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白起在长平之战,因为做了这件极其恐怖的事 [复制链接]

1#

据说临阵更换总司令是长平之战那年的流行风,赵军换成了赵括,秦国也令白起接替王龁成为了秦军的总司令。不过白起可没有赵括上任时风光,因为白起早就名扬江湖,为了不引起赵括的警惕,秦昭襄王还特别下令,谁敢把白起做司令的消息透露出去,依法论处,感情白起是作为秘密武器被派遣上场。

要说白起的能力那可不是盖的,他担任秦军总司令后先对赵括做过一个系统的摸底排查,了解到赵括这小伙有股子冲劲,为人鲁莽轻敌,高傲自恃。没办法,这是年轻人的通病,碰上一个这样的对手,白起感到非常幸运。可怜的赵括最终成就了白起,长平之战,让白起达到了军事生涯的顶峰。

作为战场老同志、老狐狸,白起知道在战场上不能小看任何一个对手,但他却懂得一定要让对手小看他的道理。示弱求战示强求和,他决定示敌以弱,诱敌深入。在交战的过程中,他故意装败逃跑,在逃跑的过程中,巧妙布置了纵深的包围圈,形成关门打狗之势,从而全歼敌人有生力量。

赵括虽然读尽军事书籍,但也只会玩玩沙盘土堆,和小朋友们一起过家家。赵括当上将军后,变守为攻,而秦军则秘密派白起为三军总司令,稳扎稳打,理论家在战场碰到实战家,结果可想而知。赵括以为敌军不堪一击,殊不知是他智商太低,赵军被分流,各个击破。

在历史上赵括是个有突出贡献的人,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具体说就是一个成语:纸上谈兵。他光荣就义之前才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可太晚了,赵括用生命的代价,才知道兵法不是谈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可惜他再也没有实践的机会了。

领导英勇殉职,赵军失去了主心骨,在秦军投降就能吃饱饭的巨大诱惑下,饿得头晕眼花的赵兵无心恋战,40万大军投降了白起。知人知面不知心,赵军没想到白起是个缺乏诚信的领导,本来投降时说好让吃饱饭,谁知面对40万赵国战俘,白起用了一个最残忍的处理手段,全部坑杀。

白起的凶狠残暴令人发指,坑杀40万投降军士,不仅如此还对多名小孩割耳断肢,放回赵国想把赵国人民吓怕,从而令其不战而降。然而,赵国人民看到那些被摧残的孩子们,不但没有展示出怕秦国的样子,而是真心的怒了,更加坚定了捍卫脚下土地的决心。于是仇恨的种子在赵国人民心目中彻底生根发芽。

长平之战以秦国的彻底胜利而告终,随军记者在战后总结了白起将军的战略战术,一致认定白起在长平之战里,充分展示了他超越时代的作战思想,这是他能够胜利的关键。此战中用切断粮草的方式,打持久消耗战,这是白起的发明创造。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符合现代军事提倡的歼灭战思想。

毫不客气地说,白起的作战技巧,在战国时期引领了当时的战争发展水平。他懂得实事求是地去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有针对性地打击敌人。在这一作战思想的正确指引下,长平之战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白起长平一战成名,战后回国被邀到处演讲、做报告。人们知道了白起坑杀40万赵国士兵的事,这种不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做法受到人们的抨击与责难。白起每次回应这个问题时都这样回答:安邦不怕伤天理,定国何惧绝子孙。

一将功成万骨枯,白起用40万条生命提高了自己在历史上的知名度,有人分析白起是不是有暴力倾向,也有人传言白起是变态狂魔,种种猜测白起都置之不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也是人,不是神仙,造这么大的孽,想想都要做噩梦,可他冒着失眠的危险这么做,实在是无奈之举。

有研究认为,白起坑杀40万人是有充足理由的。杀了这些人赵国军事力量就彻底毁灭了;秦国实在没有能力多养活这40万张嘴。白起为了减轻秦国百姓的负担,只有让他们跟阎王爷混饭吃去了;另外赵国士兵投降没有诚意,这些人不会为秦国效力,特殊情况下反而会成为恐怖分子。

虽然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可在领导面前谦虚一点、谨慎一点还是很有必要的。白起可能还不懂得细节决定成败之理,长平之战后,白起言行受到了秦昭襄王的注意,他的一些作为被领导认为是危险举动,遭受了领导的猜忌。

秦昭襄王是个开拓性的人才,他组织并领导的长平之战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关键战役,此战一举摧毁了赵国的有生军事力量,确保了秦国超级大国的地位。作为世界战争史上都难得一见的规模宏大的歼灭战,长平之战被光荣载入历史。

白起一声令下40多万赵国将士去阎王那儿当兵去了,对赵国来说,白起的举动简直是毫无人性,失去了军事依仗,赵国已经没有了生存的自主权。白起似乎是世界大同的追求者,不但没有同情赵国,反而向秦昭襄王主动请战,准备将赵国从战国的版图上彻底抹去,从而解救赵国百姓于水火之中。

应该说,白起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家,他完全是称职的,他的确正确分析了军事形势,只要秦军一鼓作气,很快就可以把赵国拿下。这也可以理解为战斗是一个军人的天职,取得辉煌的战斗成绩,更是每一个优秀军人的梦想。可白起显然不是搞政治的材料,面对白起的风光与战功,秦昭襄王心里有了小九九。

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取得的骄人战绩太过耀眼,完全做到了传说中的功高震主。秦昭襄王作为一位资深的成熟国君,他早已经学会争霸天下不能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要全盘考虑所有可能的因素,为了能主持好大秦工作,自己付出的努力常人难以想象,可现在在白起身上秦昭襄王感觉到了一丝危险气息。

白起真是太牛了,战争中的胜利让他的威望空前提高,他已经控制了秦国军队的实际领导权,根据白起的远大宏伟蓝图,如果让他占领了赵国,他就有了赵国这个控制实体。从理论上讲,他就有可能拥兵自重,另起炉灶。玩了一辈子政治的秦昭襄王不得不考虑,以白起的能力和感召力,如果不加控制是会出问题的。

领导有了烦恼,马上急领导所急,不动声色地为领导分忧,这才是一个成功的秘书。范雎作为秦昭襄王的贴身秘书,当然明白这一道理。白起要求灭亡赵国时,他马上跳了出来,声援秦昭襄王,反对白起。要说人就是不能太聪明,太聪明容易做坏事。范雎是聪明人,所以来到秦国后干了许多缺德事,结果日后遭到了报应。

范雎和秦昭襄王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经过这么多年的朝夕相处,他比秦昭襄王肚里的蛔虫都更了解秦昭襄王。这次秦昭襄王迟迟不下令让白起攻赵的原因,他已经做出了详尽的分析,下一步就是利用此事进一步拉近和领导的关系了。

只要是正常人,都会有私欲,范雎是正常的聪明人,私欲更强,领导秦昭襄王不愿意让白起攻赵,出于私心他本人更不愿意白起接着攻打赵国。原因很简单,白起对于秦昭襄王的威胁还停留在可能的阶段。但是对范雎的威胁已经是实实在在的了。谁让白起成名之后的出场费比自己要高呢!

白起成功令范雎担忧,害怕影响自己的地位。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所以范雎决定要把白起搞掉。自公元前年起,白起的军队一直磨刀霍霍,准备进攻邯郸,无奈一直没有等到秦王的出兵令。得知是范雎进言不让出兵,白起对他恨之入骨。

其实原本白起和范雎是一对好朋友,二人共同伺候领导,两人相安无事,领导也非常满意,他们经常作为友好典范受到表彰。但是长平之战的胜利,打破了这种平衡,白起因为军功,在领导和群众中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范雎。

在利益面前,范雎二话没说,抄家伙就朝白起打去。可范雎知道,如果随便就当众阻止白起为国争光的正当请求,那会死得很难堪的,必须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秦昭襄王是这样想的,范雎更是这么策划的。

作为秦国当时最红火的政治家,范雎在朝会上对秦昭襄王说:“我尊敬的大王,赵国现在绝不可灭。”秦昭襄王一听范雎这么说,心里那叫一个高兴呀,心想:还是范雎深知我心,如果他能想出歪点子阻止白起,找机会还可以再重用。不过秦昭襄王却当众斥责范雎一顿,说他不能紧跟国家政策的调整方向。

范雎为秦昭襄王想法解忧,却遭到了训斥,不过范雎并不生气,他就是要给秦昭襄王虚伪一把的机会,现在看秦昭襄王表演已经到位了,便说出自己的理由:“长平之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可战争的受害者是老百姓呀。现在所有的外汇储备、粮食储备都出现赤字,如再战,百姓会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范雎为了阻止白起进攻赵国,一转眼成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