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导读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企业家,包括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对他们的批评应作何理解?是纯粹的攻击,还是“怒其不争”?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家无论是作为一个整体,还是个体,未来应该走向哪条路?
◆这个问题实在太复杂了,本文也只能蜻蜓点水,抽一条线索出来——那就是企业家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以及企业家应如何处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简言之企业家的精神动力问题。这是理解和解决很多问题的出发点。
有诗云“昨宵听、危弦急管,酒醒不知何处”。此种情境恐能描述当前不少企业家的心境。不难发现这两年对于民营企业家的舆论环境不太友好,当然,支持这些企业家的也有很多。正和岛创办人刘东华在年初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创造了举世罕见的奇迹,这个奇迹当然源自各方面的参与与贡献,但是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贡献肯定是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而这样的贡献值得整个社会深致敬意。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企业家,包括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对他们的批评应作何理解?是纯粹的攻击,还是“怒其不争”?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家无论是作为一个整体,还是个体,未来应该走向哪条路?这个问题实在太复杂了,本文也只能蜻蜓点水,抽一条线索出来——那就是企业家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以及企业家应如何处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简言之企业家的精神动力问题。这是理解和解决很多问题的出发点。“企业家”是怎样的一群人?弗兰克·奈特(FrankKnight),美国著名的芝加哥经济学派创始人,诺贝尔经济学奖米尔顿·弗里德曼、乔治·斯蒂格勒的老师,年前在其博士论文《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年)提出了一个理论,利润并不是如同一般人理解的来自风险,而是来自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与风险不同,风险可通过概率来评估,但不确定性却不能。大多数人是风险规避者、厌恶者(更不要说不确定性了),他们更愿意接受固定的、可预期的回报,只有少数人(也就是企业家)是风险偏好者,他们喜欢变化,愿意承担不确定性,通过捕捉变化中蕴藏的机会来获得利润。这就是为什么成功的企业家比一般人富有得多的原因(当然,作为不确定性的“另一面”,失败企业家比一般人要穷得多)。奈特的理论是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有力补充。在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这位来自奥地利的经济学家提出企业家的创新——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也是解释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这也就是说,早在年前,关于企业家的三个核心特征已经让熊彼特和奈特说得很清晰了:敢于冒险、敏于机会、善于创新。《管理学》在讲“决策”一章时,根据奈特的理论区分出三种决策:确定性决策、风险决策、不确定决策。据此,本文作者将人类生存的世界区分为三个小世界:确定性世界、风险世界和不确定世界。大多数人更愿意生活在确定性世界中,而喜欢在风险世界中生活的人要少得多,至于敢在不确定世界中闯荡的人就更少了。越接近后者,从结果上来说,绩效差异就越大,身家巨万、名垂千古者有之,负债累累、功败垂成者也数不胜数,“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也意味着,看起来大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实际上却生活在不同的小世界里,正如鲁迅曾言“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企业家就是那些在风险世界、尤其是不确定性世界中生存的人,与他们同类的还有很多科学家、哲学家、*治家、艺术家、文学家等,他们是“同类”,也是人类中勇于探索、创造变化、带来革新的“少数派”(图1)。
图1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类
最近阅读了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几年前出版的一个家族传承案例集,其中的李锦记案例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它能很好地说明了企业家的稀缺性。李锦记创建于年,源自广东、发迹于澳门、香港,是全世界华人圈知名度最高的酱料品牌。多年历史遭遇巨变无数,曲折起伏,最惊险的就是家族内的两次大分裂。第一次是“第二代”,创始人李锦裳的三个儿子李兆荣、李兆棠和李兆南之间,第二次发生在李兆南两个儿子李文达和李文乐之间,均闹得沸沸扬扬,第二次还上了法院,李锦记被勒令停业几个月。幸运的是,每次都是由更有进取心、更有能力的一方掌握了公司控制权。当李兆南的两个哥哥安于现状之时,李兆南却认为家业不能靠守,必须要不断创业,坚持将公司总部从澳门迁往香港,随后借着香港作为自由港的特殊地位在市场影响力上取得质的突破。而在李文达手里,李锦记实现了从单一蚝油生产商向综合型酱料制造商的转型。李兆南和李文达身上所表现出的不断创业、求新求变的精神,就是典型的企业家精神,非常旺盛,而他们的兄弟或者匮乏,或者曾经有,后来减退了。我们可以设问,如果没有碰巧有李兆南(同辈三兄弟)、李文达(同辈2男6女)这样的企业家,是否还会有今天的李锦记,还是会和大量家族企业一样折戟于“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所谓“富不过三代”,主要原因就是优秀企业家、企业家精神的稀缺。乔布斯年回归苹果后推出“ThinkDifferent”的广告,没有谈论任何产品,但却影响巨大,极为出色地传达了“苹果之所以是苹果”或者说“乔布斯之所以是乔布斯”的精神内核。广告中列出了包括爱因斯坦、鲍勃·迪伦、马丁·路德·金、理查德·布兰森、约翰·列侬、爱迪生、甘地等十数人的影像,在本文作者看来,他们正是生活在不确定的世界的那群人的杰出代表。最难得的是,乔布斯为他们撰写的广告词非常精准地捕捉了他们独特的思维与行为模式,请允许我把它们录在下面:“这里要向那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他们我行我素……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是生非……就像方孔中的圆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他们既不墨守陈规……也不安于现状……你尽可以引用他们……否定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但是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了事物……他们让人类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他们是别人眼中的疯子……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企业家”不等于“企业家精神”毫无疑问,当我们以某种“完美”的语气来描述企业家(或作为“同类”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时,我们一定忽略了这些人身上的缺点,比如有可靠证据表明爱因斯坦、马丁·路德·金、爱迪生等人都有明显的道德瑕疵,比如爱迪生对尼古拉·特斯拉(NicholasTesla)的打压和排挤,没错,今日鼎鼎大名的特斯拉汽车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乔布斯已去世10年,但仿佛依然活在我们身边,从未离开,像他这样影响力的企业家在历史上屈指可数,但他也经常被人认为有性格缺陷,自大、自私、冷漠,逃避抚养亲生女儿的责任等等。因此,我们要区分现实的企业家和作为理想型的企业家——后者应该被称为“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企业家是企业家精神的人格载体,但很遗憾,两者不能划等号。对于如下几点,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1)企业家精神也许是完美的,但企业家不是,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不是“完人”。他们身上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性格问题,王石、任正非脾气都很大,有些人认为这有利于形成领导威慑力,但实际上脾气大的人远多于优秀企业家,两者并无关联。缺点就是缺点,连他们自己都承认,不需要在“晕轮效应”下牵强附会。除了这些“小毛病”,还有一些企业家有更严重的“毛病”,如道德品质问题,个别的甚至走向违法犯罪。2)除了“企业家精神”这个功能之外,企业家是一个更复杂的存在——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等等,他们有着多样的需求、欲望和目标。换言之,就其构成要素的广度来说,“企业家企业家精神”,有些对企业家精神有助益,另一些则是损害的,使得一些曾经的企业家慢慢就不再是企业家了。3)从“企业家精神”功能发挥的角度看,企业家也是不稳定的。一些企业家曾经有着旺盛的企业家精神,但是随着在他们身上企业家精神的消逝,虽然世人仍称其为企业家,但在实质意义上,他们已经不是了,而只有在历史意义上我们承认他们是企业家或者著名的企业家。自始至终都能有旺盛的企业家精神,那是企业家中的“少数派”。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就能理解为何财经专业人士与社会大众就企业家整体或者某个特定的企业家经常有针锋相对的看法,前者看重企业家精神,后者则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