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爱我们的*的中国气象
红日升,在东方
其大道满霞光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旗指引下,气象事业砥砺前行,成绩斐然。气象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中主动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那一件件气象服务保障的生动案例
保障生命安全
筑牢防线守护福祉
气象部门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以优质及时的服务向*和人民交出答卷。
浙江省建德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在新安江水库泄洪口采集气象数据。图/文:金泉才
守护生命源于为民初心
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对气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做好气象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作为守护民生的“前哨”,气象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年7月22日,气象装备保障人员在安徽巢湖沿岸的肥东县长临河桂花台安装自动气象站。图/方杨
今年5月2日晚,一向“宠粉”的重庆洪崖洞景区根据气象预警下了“逐客令”,23时许暴雨顷刻如注,精准预报守护了景区运行和游客出行安全。这正是重大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成效的鲜活体现。
一场与灾害的博弈,早已在各地气象部门拉开大幕。年完成全国所有区县山洪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年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实现共享,年全国天气会商增加灾害风险预报模块……以人民为中心,防范化解风险的洞察力越发敏锐,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就越发牢固。
气象的脚步,在应对重大气象灾害、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保障中越走越坚实。年,中国气象局启动冬奥气象服务保障工作,4年来气象现代化成果不断涌现。年,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预警和相关信息发布中屡立战功。
这道防线我们共同筑就
入汛以来,全国首个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浙江温州,正等待检验。全市建立了22个部门应急联络工作机制,当地气象部门与8个部门建立联合会商机制、与21个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与10个涉海部门组建海洋气象服务联盟。
以改革创新优化体制机制,正成为气象防灾减灾的强大动力。在发挥垂直管理优势的前提下,气象部门健全“*委领导、*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实现与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应急管理、水利等部门联动,与社会力量共同构筑起高效协同联动的防御模式。
如今,融合“开放融入+整体智治”两手发力、“提质增效+智慧赋能”统筹兼顾,“一盘棋”防范气象灾害的强大合力,正在各地汇聚。
在基层,融入式、群测群防体系的构建,加快了防灾减灾迈向标准化、规范化的步伐。气象科普活动,有效增强了全民气象科学素质和自救互救能力;30个部门建立国家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制度,个部门双向共享气象灾害信息;7.8万个气象信息服务站、76.7万名信息员、个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个防灾减灾标准化社区,作为最小单元发挥着“微治理”作用。
硬核科技让防线更牢固
5月26日至6月5日,福建省出现持续性暴雨过程。次暴雨预警,5次冰雹预警,次雷电预警……滚动预报和精准预警,成为当地*府部门快速反应、科学决策部署、成功防御的关键。气象部门打出足够的“提前量”,离不开科技优势的充分发挥。
在全国多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全面接入“城市大脑”、智慧应急“一张图”以及智慧水利、智慧地质灾害、智慧交通等指挥平台,将气象灾害防在未发之前、抗在第一时间、救在关键环节。
科技创新,不仅基本消除气象灾害“盲区”,也推动着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水平不断提升。“海陆空天”及专业气象灾害监测站网稳步建成,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实况业务加速发展,短时临近预报系统精细到乡镇,让把脉灾害性天气更有底气。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打破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13个部门77类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整体缩短到3至10分钟,直达全国万名应急责任人。41.6万套农村高音喇叭、15.1万块乡村电子显示屏、8个海洋气象广播电台,让传播的“神经末梢”格外敏感。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启航新征程,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将继续砥砺前行,切实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保障生产发展
趋利避害释放活力
作为社会生产发展背后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来,气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融入行业发展脉搏,从传统的农业、能源、交通、旅游等,向海洋、城市运行、物流、保险等领域延伸,惠及亿万用户,成为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4月20日,山东省日照市气象局在近海海域新建海上气象观测平台。图/崔广暑
+气象,农业生产“稳升级”
仓廪实,天下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如果没有气象部门提供的科学依据,两系法杂交稻的制种可能要推迟好几年”的肺腑之言,道出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年至年,秉承“特优区建到哪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就跟到哪里”的思路,中国气象局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创建了两批共15个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以分品种、分区域的方式,实现农业气象服务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助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和发展。
6月,正是江汉平原“稻虾”集中上市的时节。淡水养殖气象服务中心作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之一,合理布局淡水养殖气象观测站网,已建立大宗淡水鱼、小龙虾等不同品种的气象服务示范基地10余个,形成惠及全国水产行业的技术标准,带动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气象与农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气象局组织各地完成省、市、县三级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项,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撑;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的直通式服务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作,惠及全国近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随着农业高质量发展,新需求持续涌现,气象部门也将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农业生产因注入气象智慧而再次升级提速。
+气象,生产生活“上保险”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从多年前的都江堰,到如今的三峡、王家坝……生动的防洪灌溉实践折射出中华儿女趋利避害的智慧。
去年八月,岷沱江、嘉陵江等地遭遇持续强降雨,长江上游先后形成第4号、5号洪水,三峡水库迎来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流量。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与三峡集团依据气象预报结论,科学调度上游水库群,不仅避免了上游洪峰叠加形成超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更减轻了中下游防洪压力。
年6月29日,受长江中上游强降雨影响,进入三峡水库的水量持续增多,三峡枢纽开启泄洪。图/新华社
而进入后汛期,此前可能致灾的长江来水又成为旱时生产灌溉的“*金水”,需要依据气象精准预报尽可能保留。在水电行业调度中,气象的趋利避害作用就如同“双保险”,既保障了流域安全,又保证了生产用水。
同样需要气象融入发挥“保险”作用的,还有交通运输、海洋生产等多个领域。去年,江苏气象部门打造集智能观测、预报、服务于一体的“智慧交通气象2.0”,解决了道路暗冰、团雾监测等难题,还融合社会化大数据,构建车、路、人之间的交互式服务网络。
目前,我国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锁定在70公里左右,台风预报预警等技术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沿海的辽宁、天津等11省(直辖市)气象部门积极行动,为个港区、港口下属公司运营安全提供气象服务保障。
+气象,服务领域“拓新景”
近年来,气象部门从优化服务供给向满足应用需求延伸,积极构建开放融合共享的气象服务生态体系,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快递、外卖、旅游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去年,气象部门与邮*行业打通信息对接渠道,通过“战疫速递”小程序,让气象预警精准直达全国逾45万名快递从业人员,让快递小哥能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及时收到安全提示,调整收寄配送等计划,也便于管理人员合理调配资源、提高运行效率。
到今年,这一数据已增长至万。气象部门还将推动预警数据与地域、行业、灾情等信息数据融合,让预警发布更精准、更到位。
依据天气信息调整外卖送餐人员、快车司机补贴,实时更新交通导航路线避开危险路段,基于订票行程为航空公司会员主动推送个性化气象服务,推出气象灾害防御保险满足民宿从业者的更高要求……
当开放共享的气象信息与千姿百态的需求相接轨,精细化气象服务将转化为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保障生活富裕
精准发力振兴乡村
近年来,气象部门以高度的*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方位谋划、多举措推动,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为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气象局派驻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第一书记侯俊为村里的孩子们开设“四点半课堂”。图/文:李子硕
趋利避害主动作为
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委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殊荣。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气象部门充分发挥趋利避害的作用,助力贫困地区实现减灾增收。自年与突泉县“结对子”以来,中国气象局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治任务来抓,成功打造“防灾减灾护产业、气象资源助脱贫、扶贫扶智谋长远、扶贫扶心念*恩”的突泉气象扶贫模式。在突泉及其他贫困地区,气象部门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摆在重要位置,发挥气象优势,奋力探索,结出累累硕果。
截至年7月,气象部门在四川、西藏、重庆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贫困乡镇建设自动站个,全国贫困乡镇实现自动站全覆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升,为保障生活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个贫困县完成“一本账、一张图、一张网、一把尺、一队伍、一平台”等“六个一”标准化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93.6%的乡镇,气象信息员覆盖99.7%的行*村。
加大贫困地区人工影响天气经费投入力度,在贫困地区广泛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覆盖98%的产粮大县、93%的国家级贫困县。
从年开始,连续三年滚动发布全国光伏扶贫太阳能资源年景评估报告,服务太阳能光伏扶贫。气象部门完成光伏扶贫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形成统一的全国1公里分辨率的光伏扶贫太阳能资源数据集。
年11月,福建省气象部门在松溪服务建设光伏扶贫项目,为松溪县走绿色经济、绿色城乡、绿色消费、绿色产业之路奠定基础。图/文:林文强
依托“以购代捐”“以物换购”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气象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工会购买农特产品余万元,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购买贫困县农产品余万元。
一组组数据的背后,体现了多年来气象部门主动作为的责任与担当。
气象部门对标对表中央要求,提出以气象趋利和避害为主要目标,以提高贫困地区气象防灾减灾、农业气象服务供给、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等三大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气象扶贫工作思路,并制定扶贫年度工作要点和定点扶贫工作计划。同时,压实工作责任,加大经费投入,选优扶贫干部,坚持智志双扶,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消费扶贫等,取得了较好效果。
创新手段增产增收
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延伸至广大农村地区,新的服务模式带来了明显成效。
荆州市气象局针对*桃、再生稻、虾稻、蛙鸭稻、西瓜和柑橘等种植、养殖业建设“智慧气象示范农场”,指导农户科学防灾减灾。图:杨锋
“气象部门提供的预报服务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惠农气象’App里也有很多农业农村部门提供的信息。”安徽省宣城市种植业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钱国华说。近年来,安徽省气象局立足粮食安全,将“惠农气象”App和农业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农气徽云”、智慧农业气象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服务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近14万人。
这得益于中国气象局组织开发的“云+端”国省一体化智慧农业气象业务平台,目前,全国农业气象数据已初步实现“一张网”。另外,基于格点预报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实现了逐日动态预报,预报时效达小时。气象部门还面向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服务,为农户增产增收添底气。
在河南省渑池县英豪镇后营村,村民在挂晒辣椒。图:王家臣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性,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气象部门以特色农业为抓手,遴选出吉林省汪清黑木耳、西藏自治区隆子黑青稞等多个“气候好产品”,提升产品价值和知名度,助推农产品增值畅销。在浙江,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覆盖15种经济作物,万件农产品获标识,附加值平均提升10%。在云南,气象部门研制了集气象、生态、环境、茶叶内含物和气候品质认证结果等数据的“数字芯片”,优质普洱茶附加值提升30%到50%。
为了打开农产品销路,气象主播、帮扶干部当起“推销员”,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助力农户和农企增产增收。
年9月17日,河南省气象助农直播团率市县气象部门技术人员走进宁陵县石桥镇万亩梨园,直播销售荣获国家、部、省优质农产品金奖的宁陵无公害酥梨,助力梨农增收。图/文:陈月梅张运国
发展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各级气象部门将进一步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气象服务水平,强化农村地区生态气象保障服务,促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为乡村振兴贡献气象力量。
保障生态良好
美丽中国气象添彩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曲大合唱,从生态系统保护到绿色发展,再到大气环境治理,天气气候服务已深入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每一段旋律之中。
1月6日,中国气象局、甘肃省*府在金昌金川机场联合举行“甘霖-Ⅰ”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首飞仪式。技术人员对无人机进行试飞前检查。图片由甘肃省气象局提供
守护自然生态深挖气候红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绿水青山的第一步是实时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气象部门建立以卫星遥感为基础,地面监测为补充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对全国陆地和海洋全方位、多层次、长序列的生态环境监测。从草地到森林,从湖泊到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都在掌控之中,《全国生态气象公报》《大气环境气象公报》《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报告》等成为洞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青海省气象部门积极参与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实施飞机和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图为水草丰美的三江源地区。图:金泉才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气象部门建立起国、省、市、县环境气象综合观测和预报预测业务体系,组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汾渭平原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截至目前,全国雾、霾过程预报准确率超过80%,能见度和PM2.5浓度预报时效达10天,全国污染气象条件潜势预测延长到月、季尺度。
白雪映衬下的湖北省恩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站。图为雪后的白云山气象雷达站。图:《中国气象报》资料图
让更多的百姓获取气候和生态红利,气象部门求索不止。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好产品、气候标志、国家气象公园等一批“叫得响”的国家生态气象品牌深入人心,“安徽气候好产品”“清新福建”“岭南生态气候标志”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气象品牌应运而生,旅游、康养等绿色产业在此基础上蓬勃发展。
农业气候资源引领农民驶入增产增收的“快车道”。气象部门已完成各级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3多项,完成“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利用气候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开展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将气候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生产经营优势,促进农业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和农业生产经营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展生态农业气象服务,推进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建立智慧型、精准化农业气象服务新模式。
江西省峡江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在水边镇绿色生态水稻种植示范基地采集水稻生长数据。图/文:陈福平吴秀娟
应对气候变化助力生态修复
一边是增绿扮靓,让人赏心悦目;另一边,随着气候变暖加剧,高温、干旱、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正对生态系统和绿色发展造成威胁,让人们必须提高警惕。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清洁能源是重要一环。哪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适合建设太阳能电站和风电场?为弄清这些问题,气象部门持续组织精细化太阳能、风能资源调查评估,开展太阳能光伏和风功率预报,为科学合理开发气候资源,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提供依据。
当前,气象部门已完成全国风能1公里分辨率、太阳能10公里分辨率精细化评估,以及全国13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太阳能资源评估,支撑清洁能源科学开发;实时为余个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提供预报服务,大大提升了清洁能源利用效率。
为增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气象部门会同住建、市*等部门联合编制暴雨强度公式,为北京、杭州、雄安新区等开展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通风廊道分析、城市热岛效应评估等提供气候可行性论证,减轻不利气候条件对城市运行的影响,强化气候适应型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等气象保障服务。
面向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的需要,气象部门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工增雨(雪)覆盖面积达万平方公里的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在三江源、祁连山、天山、*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区、水源涵养区、草原林区等开展常态化、规模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有效缓解旱情和水资源短缺问题,降低森林草原火险等级,增强生态自然恢复能力,改善城乡大气环境。
针对一些地区出现的盐碱化、石漠化、荒漠化、黑土地退化等问题,开展气象条件监测与影响评估,以及林草面积、荒漠面积、绿洲变化、水源涵养、防沙固沙绿化带、沙漠边缘变化等生态气象监测预测评估,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三北”防护林建设、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等重点生态工程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青藏高原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进行积雪观测采样。图/文:肖建设
针对青藏铁路、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规划和建设项目,评估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局地气候的影响,开展水利、交通、能源、化工、港口、机场等重大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候风险评估。
年9月,海南省气象局在南海成功布放两个6米深远海气象浮标,其中一个浮标首次落户中沙海域,是我国最南端的气象浮标观测站。图/文:甘志强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上,气象元素必将为勾绘美丽中国这幅宏伟画卷增添一道亮丽色彩。
气象人没有辜负*的信任
没有辜负人民的重托
他们将青春与汗水
倾注于大江南北
将毕生事业书写在大地之上
加油!前行!
原标题:《在*旗指引下!看气象人如何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