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41112/4515855.html提到刘备与诸葛亮,给人们的印象:“明君遇贤臣”!两人关系堪称古代君臣关系的楷模!
刘备与诸葛亮(影视剧)
明君与贤臣的故事,影视剧小说随处可见!暂且不讲,今天我想谈另外一个话题,二人的关系真的是毫无保留,互不猜疑吗?
公元年,东吴陆逊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致使刘备兵败,狼狈逃到永安。此后,刘备便一病不起。翌年,刘备召诸葛亮到永安宫安排后事,临死前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这就是《三国演义》中有名的桥段“白帝城托孤”,史学家称“永安托孤”(刘备死于永安,并非白帝城)。
白帝城托孤(影视剧)
人们把这看作是刘备的忠厚和对诸葛亮的信任。那么托孤的真实意图仅是信任,还是为了防止诸葛亮专权,篡权,而给诸葛亮套的精神枷锁呢?
刘备托孤是三国史上的大事,此事让蜀国的实际控制权从刘备交到了诸葛亮手里!刘备是如何把蜀汉*权平稳交接的呢?托孤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呢?
《三国志"先主传》里的原文是:“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也就是说,刘备托孤两个人,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
永安托孤
详细情况记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就是: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够完成我们安邦定国的大业。如果我这个儿子是可以辅佐的,请先生辅佐他;如果我这个儿子是不中用的,请先生自行其是。
诸葛亮痛哭流涕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意思是:臣一定尽到一个顾命大臣的辅佐之责,以忠贞不二来报效陛下,直至献出我的生命。于是刘备下诏刘禅,说,你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
白帝城托孤(影视剧)
对于托孤,历史上有不同的评价,有的肯定,有的置疑!
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的评语里面说,刘备“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意思是没有任何保留,也就是说君臣关系达到了最大公无私这样的一个境界,是君臣关系的楷模!
那么陈寿为什么会做出这个评价呢?就是刘备托孤时所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上。陈寿没说,一般人的理解,是说如果我这个儿子不中用,请先生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就好了。
永安托孤
如果这样理解,那不仅是难能可贵,简直就是伟大。为什么呢?从夏商周就开始就实行君主世袭,一直到秦,不仅帝王世袭,官僚也世袭!“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说的就是这个!居然在那个时代冒出个“民主思想”的人,放弃传统君权神授,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主动放弃皇族利益,让有能者居之,那真是太伟大了!
但果真如此吗?之前没有过有哪个皇帝心甘情愿把自己的皇位,不传子孙,让给一个异姓人的,所有的皇帝都是希望自己家族统治千秋万代,哪怕儿子是个傻子,是个残疾,他都不会让出去的,怎么会出来一个例外?其次,刘备的“民主思想”不具备思想来源!就算刘备有,诸葛亮也不敢,你想想看,当时的曹操只不过是挟天子,就被骂作汉贼,诸葛亮如果取代了阿斗,会被骂成什么呢?
永安托孤
从逻辑上看,刘备所谓的让贤也并不合理。就算是刘备真让皇帝位,秉承儒家思想的诸葛亮也不敢坐皇帝位的。
所以历史上很早就有人表示质疑。说刘备“托孤”时所说的话是狡黠和虚伪,这不是托孤该说的话。托孤时应该坦诚。托孤的关键在于选准了人,把自己的意愿告知就行了!不必要说这些话!假如你选的人是一个忠诚贤能的人,用不着说什么;假如你找的不是诸葛亮,比方说是司马懿那样的,那不是主动让人家谋反吗?
实际上刘备对诸葛亮有很大的猜忌,正因为猜忌诸葛亮,又不得不托孤于诸葛亮,才试探着说出这样的话来,把诸葛亮逼到墙角,没有回旋的余地,诸葛亮也不得不以此表达对蜀汉的忠心。
那么刘备在临死之前亲口对诸葛亮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一番话是发自真心的吗,该如何理解呢?(请看下篇文章)